《辉煌灿烂的文学》教案8
- 资源简介:
约6490字。
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 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诗经》和楚辞、汉赋和唐诗、宋词和元曲、明清小说各种文学体裁特点与成就;
(2)理解:文学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同时,文学的发展、繁荣又是以经济、政治为基础的。(3)运用:归纳比较不同历史时期文学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历史探究、联系比较、综合归纳、情境再现法。
(1)通过教科书及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日常积累,通过阅读,讨论,分析,评论了解各个不同时期的文学发展特色;
(2)通过阅读,观察,练习,欣赏,表演,评论,创作等方式积极参与教学;通过独立思考或合作学习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合作学习和相互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我国古代辉煌灿烂的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的巨大贡献;
(2)通过对古代辉煌灿烂的文学成就学习,让学生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怀和美感教育;
(3)以一些杰出的文学家身上具有的热爱祖国、关怀民情等高尚的思想情操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塑造健全的人格。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诗经》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
难点:不同时期文学形式发展变化的根源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正面临着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冲突与融解的局面。作为一个中国人,不光要了解自己祖国的文化,更要继承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华。光辉灿烂的中国文学历史之悠久,种类之繁多,形式之丰盈,都可以与世界上任何一个文学大国的文学相媲美。一句话辉煌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的巨大贡献。今天让我们从辉煌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化中,再次亲身感受一下中国古代文学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以及“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的哀婉。
一、诗歌——从《诗经》到唐诗:
1、《诗经》: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1)内容:收录西周至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诗歌,分风、雅、颂三部分。“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也就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共160篇。占了诗经的一半以上。 “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雅”分为“大雅”和“小雅”,一共有105篇。“大雅”是用于隆重盛大宴会的典礼;“小雅”则是用于一般宴会的典礼。“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赞颂神明,现存共四十篇。“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是我国古代文艺宝库中璀璨的明珠。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在《诗经》中,我们看到了奴隶们血泪斑斑的生活,感悟了被剥削者阶级意识的觉醒,有的诗中还描写劳动者对统治阶级直接展开斗争,以便取得生存的权利。此外,“国风”中还有数量不少的爱情诗。反映不合理的婚姻给妇女造成极大的痛苦,表达青年男女对美满婚姻的向往和追求。
(2)特点:以四言为主,内容古朴,现实感强
(3)影响:奠定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2、屈原与“楚辞体”
(1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屈原生活的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因其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屈原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后来,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被楚怀王逐出郢都,流落到汉北。流放期间,屈原感到心中郁闷,开始文学创作,在作品中洋溢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为民报国的热情。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抱大石投汨罗江而死。传说当地百姓投下粽子喂鱼以此防止屈原遗体被鱼所食,后来逐渐形成一种仪式。以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人们吃粽子,划龙舟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