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课时,约4600字。
《花未眠》教案
高一语文办 郭庆祝
教学目标:
1、理解隽永含蓄的语句。
2、体会作品中所蕴涵的作者浓重的“死亡意识”。
教学重点:
让学生学会自主辨识的能力,开拓学生的思维模式。
教学难点:
体会作品中所蕴涵的作者浓重的“死亡意识”。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之前学习过需要背诵与默写的内容。
二、检查预习字词
1、 字词
⑴壁龛(kān) ⑵ 绽放(zhàn) ⑶邂逅(xiè hòu) ⑷陶冶(yě)
⑸拙劣(zhuō) ⑹ 迥(jiǒng)然 ⑺ 拜谒(yè)
2、 解释
⑴不可思议(荒诞,出乎常情) ⑵众所周知(人人都知道)⑶邂逅(不期而遇) ⑷迥然(相距很远)⑸难能可贵(做了难做的事,很可贵) ⑹陶冶(培养)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在前面所学过的现代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我们知道,海子是一位自杀而死的文人,对于文人的自杀我们好像并不是很陌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化未眠》的作者川端康成,也是一位自杀而死的日本文人。在当时的日本,文人自杀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事物,可是有三位文人的自杀在当时的学界和社会上是引起不小轰动的,川端是其中一个,还有两个是三岛由继夫和芥川龙之介。
二、作者介绍:
川端康成1899年6月14日,生于日本大阪,1972年4月16日煤气自杀。1957年,获西德政府颁发的“歌德金牌”。1960年获法国政府授予的艺术文化勋章。1968年,以《雪国》、《古都》、《千只鹤》三部代表作,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是历史上第一个获得此奖项的日本人,也是继泰戈尔之后第二位获此奖项的东方人。
三、正文讲解:
有人说,花未眠所表现的是一个美学问题,既关于人们感受美——自然美的能力。笔者认为,川端在这篇散文里所要传达给大家的并非是什么人们感受自然美的能力,而是想借助于这样的手段向我们传达贯穿于他情感一生的“死亡意识”。
在课文里说:只要有一点进步,那就是进一步接近死亡 。川端康成的说理性散文《花未眠》,是从发现海棠花未眠的这种自然现象引出对自然美的探讨,然而细读文本,我们不难会发现,作品中其实隐含着一种深层次的东西,那便是作者情感底层次所包含的深层次的“死亡意识”。在这里,“死亡意识”不再是一种普通人的思想意识,而是作家审视生活和自然的哲学思考,其中蕴涵着极其丰富的人生意义。据统计,川端康成近三分之一的作品都与“死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死亡”简直就是川端康成作品的灵魂。从分析川端康成作品的“死亡意识”入手,无疑更有助于我们领悟川端康成文学作品的独有魅力。
按照川端康成自己的解释,他的处女作有三部。若按发表时间的顺序,它们是《千代》、《招魂节一景》和《十六岁的日记》。以《千只鹤》、《山音》、《睡美人》、《一只胳膊》为代表,一方面深入挖掘人的感情的正常与反常,以及这种感情与人性演变相适应的复杂性;另一方面追求感官的享受和渲染病态的性爱,或多或少染上颓伤色彩。因此,它们在表现人的生的主旋律的同时,也表现了生的变奏的一面。
二岁丧父,三岁丧母,七岁失去祖母,十岁失去姐姐,十五岁时又失去唯一的亲人祖父,成为名副其实的孤儿。川端康成说过,他自幼犹如野狗,是个感情乞丐。身边亲人的相继去世,孑然一身的孤儿经历,造成了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