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检测(《赵氏孤儿》等16份)
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检测:第2单元 3 赵氏孤儿 Word版含解析.doc
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检测:第2单元 3 赵氏孤儿训练 落实提升 Word版含解析.doc
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检测:第2单元 4 信陵君窃符救赵 Word版含解析.doc
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检测:第2单元 4 信陵君窃符救赵训练 落实提升 Word版含解析.doc
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检测:第3单元 5 甘罗 Word版含解析.doc
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检测:第3单元 5 甘罗训练 落实提升 Word版含解析.doc
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检测:第3单元 6 淳于髡 Word版含解析.doc
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检测:第3单元 6 淳于髡训练 落实提升 Word版含解析.doc
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检测:第4单元 7 孙膑 Word版含解析.doc
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检测:第4单元 7 孙膑训练 落实提升 Word版含解析.doc
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检测:第4单元 8 井陉之战 Word版含解析.doc
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检测:第4单元 8 井陉之战训练 落实提升 Word版含解析.doc
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检测:第5单元 10 荆轲 Word版含解析.doc
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检测:第5单元 10 荆轲训练 落实提升 Word版含解析.doc
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检测:第5单元 9 垓下之战 Word版含解析.doc
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检测:第5单元 9 垓下之战训练 落实提升 Word版含解析.doc
[基础巩固层]
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吾曩者目摄之
B.荆轲嘿而逃去
C.其意不厌
D.持千金之资币物
【解析】 A项,“摄”通“慑”,威慑,震慑;B项,“嘿”同“默”;C项,“厌”通“餍”,满足。
【答案】 D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 称:合适
B.擅巴、汉之饶;右陇、蜀之山擅:占有
C.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略:攻取
D.而丹质于秦质:质问
【解析】 D项,质:做人质。
【答案】 D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而秦舞阳奉地图柙,以次进不忍杀之,以赐公
B.北蕃蛮夷之鄙人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C.燕王拜送于庭精兵锐卒必竭于外
D.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愿为诸君快战
【解析】 C项,均为介词,在。A项,介词,按照/介词,用;B项,结构助词,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项,动词,发出/介词,替。
【答案】 C
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太子受而舍之
B.乃遂盛樊於期首函封之
C.使使以闻大王
D.臣海内之王者
【解析】 B项是名词作状语,其他三项是使动用法。
【答案】 B
5.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嘉为先言于秦王
B.荆轲者,卫人也往而不返者,竖子也
3 赵氏孤儿
程婴之义
为救赵氏孤儿,程婴先将自家的婴儿(本文中为“他人婴儿”,京剧中为“程婴亲子”)交给公孙杵臼,然后去告发公孙杵臼匿藏了赵氏的孤儿。结果,程婴的亲儿被害,公孙杵臼被杀。在以后的十五年中,程婴忍着舍弃儿子的悲痛,背着卖友求荣的骂名,终于将赵氏孤儿养大成人,对他说明了真相,手刃了屠岸贾,报了冤仇。这个故事是相当令人感动的,为了别人的孩子,一个舍了亲生,一个舍了性命,一个是“大义灭亲”,一个是“大义灭命”,这样的大义怎能不载入史册,流传千古啊!善良和利他,爱人和奉献,不正是仁义的同义语吗?
义与利的关系的实质,归根到底是公与私的关系。归根结底,义就是利他、利人、利民、利国、利人类、利地球。决不做害群之马,决不嫁祸于人,决不损人利己,决不见利忘义。通过主观地“我为人人”达到“人人为我”的客观效果。既然人们都赞扬“深明大义”者,我是赞成高举义旗的;反之,如果都高举利旗,人类还有什么希望!
晋国义士——程婴
程婴,春秋时晋国义士,千百年来为世人称颂。相传他是古少梁邑(今陕西韩城西少梁附近程庄)人。为晋卿赵盾及其子赵朔的友人。晋景公三年大夫屠岸贾杀赵朔,灭其族。赵朔门客公孙杵臼与之谋,程婴抱赵氏真孤匿养山中,而故意告发令诸将杀死杵臼及冒充的孩儿,后景公听韩厥言,立赵氏之后赵武——赵氏孤儿。诛杀屠岸贾,程婴则自杀以报公孙杵臼。
“赵氏”,即春秋晋国正卿赵盾的家族。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同周天子一样,实行的是家族制的国家统治。国君的同姓称为公族,姻亲称为卿族。公族的发展脉络单一,而卿族却能通过再联姻的方式滚雪球般不断扩大队伍,所以其势力到头来总能压倒国君,造成国中或明或暗的权力转移。赵盾便是春秋霸主晋文公连襟赵衰的长子(后来晋文公又把女儿赵姬嫁给赵衰,亲上加亲,关系更近一层),历仕文公、襄公(文公子)、灵公(襄公子)、成公(文公子、襄公弟)四朝。他具有杰出的治国才干,集军政重权于一身,为晋国实际上的执政者,后两位国君灵公、成公均由他主持迎立,其中灵公还因荒淫无道而被他的堂弟赵穿刺杀。赵盾逝于晋成公六年(前601),去世后不长时间便有所谓“赵氏孤儿”故事的发生,所以从历史背景来看,这应当是继君晋景公对赵氏势力的反扑。而赵氏孤儿赵武劫后余生,重返政治舞台,其实是卿族总体势力强大的一条旁证。终于在一百多年之后,公元前453年,其四世孙赵毋恤会同其他卿族“三家分晋”,建立了赵、韩、魏国,赵武被尊为赵国的先祖。
[基础巩固层]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夫屠岸贾欲诛赵氏 诛:诛灭
B.衣以文葆衣:衣服
C.程婴乃辞诸大夫辞:辞别
D.春秋祠之祠:祭祀
【解析】 衣:动词,穿,在这里指裹上。
【答案】 B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其赵氏乎?
其皆出于此乎?
B.韩厥具以实告
处涸辙以犹欢
C.景公因韩厥之众以胁诸将而见赵孤
于今无会因
D.吾先君以为无罪,故不诛
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
【解析】 A项,“其”副词,表示推测语气;B项,“以”前一是介词“把”,后一是连词“却”;C项,“因”前一是介词“凭借”,后一是名词“机会”;D项,“故”前一是连词“因此”,后一是副词“特地”。
【答案】 A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及至于景公,而贾为司寇
B.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
C.乃二人谋取他人婴儿
D.大业之后在晋绝祀者
【解析】 A项,“至于”,古义:到;今义:连词,表另提一事。B项,“以致”,古义:为两个词,译作“来引出”;今义:连词,导致。C项,“谋取”,古今义相同,译为“谋划取得”。D项,“大业”,古义:为建立功业;今义:大的事业。
【答案】 C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若幸而男,吾奉之
A.为之祭邑,春秋祠之
B.请活之,独杀杵臼可也
C.国人哀之,故见龟策
D.武愿苦筋骨以报子至死
【解析】 例句与A项均为名词作动词,分别为:生男孩、祭祀;B项,动词的使动用法;C项,动词的为动用法;D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答案】 A
5.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此梦甚恶,非君之身,乃君之子
B.屠岸贾者,始有宠于灵公
C.臣有大事但君不闻,是无君也
D.今君有命,群臣之愿也
【解析】 B项为被动句。A、C、D三项皆为判断句。
【答案】 B
[阅读提升层]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6~10题。
晋景公之三年,大夫屠岸贾欲诛赵氏。……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杀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皆灭其族。
赵朔妻,成公姊,有遗腹,走公宫匿。赵朔客曰公孙杵臼,杵臼谓朔友人程婴曰:“胡不死?”程婴曰:“朔之妇有遗腹,若幸而男,吾奉之;即女也,吾徐死耳。”居无何,而朔妇免身,生男。屠岸贾闻之,索于宫中。夫人置儿绔中,祝曰:“赵宗灭乎,若号;即不灭,若无声。”及索,儿竟无声。已脱,程婴谓公孙杵臼曰:“今一索不得,后必且复索之,奈何?”公孙杵臼曰:“立孤与死孰难?”程婴曰:“死易,立孤难耳。”公孙杵臼曰:“赵氏先君遇
[基础巩固层]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公子引侯生坐上坐
B.辞决而行
C.朱亥袖四十斤铁椎
D.北乡自刭以送公子
【解析】 A项,“坐”同“座”。B项,“决”同“诀”。D项,“乡”通“向”。
【答案】 C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相同的一组是( )
A.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B.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
C.一篇之中三致志焉致食客三千人
D.恨私心有所不尽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解析】 D项,都解释为“遗憾”。A项,功业/夸耀;B项,看、看到/抱怨;C项,表达/招致。
【答案】 D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市人皆以嬴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
B.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
C.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
D.口不忍献五城,以公子退让也
【解析】 A项,长者:有德行的人。B项,宾客:古今均为“客人”。C项,所以:……的原因。D项,退让:谦让、推辞。
[基础巩固层]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 赍:赏赐
B.孰与文信侯专专:权重
C.去咸阳七里而立死于杜邮去:离开
D.武安君南挫强楚挫:挫败
【解析】 “赍”是“赠送”的意思。
【答案】 A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与
②君其试臣,何遽叱乎
B.①复以始甘茂田宅赐之
②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
C.①臣请行之
②我身自请之而不肯
D.①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与
②与强赵攻弱燕
【解析】 A项,①代词,代应侯;②副词,表语气,还是。B项,①介词,把。②连词,表目的。C项,均为代词,他。D项,①同“欤”;②帮助。
【答案】 C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乃封甘罗以为上卿
B.今者张唐欲称疾不肯行
C.左右欲刃相如
D.去咸阳七里而立死于杜邮
【解析】 A项,以为:古义,两个词,以,介词,为,动词;今义:一个词,认为。B项,称疾:古今义都是推托有病。C项,左右:古义指左右大臣;今义多指方位。D项,去: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的地方到别的地方。
【答案】 B
4.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臣请行之 B.请归燕太子
C.欲攻赵而广河间D.赵襄王郊迎甘罗
【解析】 A、B、C三项中的“行”“归”“广”都是使动用法;D项中的“郊”是名词用作状语,意思是“在郊外”。
【答案】 D
5.下列特殊句式,和例句不一样的一句是( )
例句: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
A.臣之功不如也
B.应侯之用于秦也
C.去咸阳七里而立死于杜邮
D.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
【解析】 A项,是省略句,“不如”后省略“武安君”。其他三项和例句都是状语后置句。
【答案】 A
[阅读提升层]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6~10题。
甘罗者,甘茂孙也。茂既死,后,甘罗年十二,事秦相文信侯吕不韦。
秦始皇帝使刚成君蔡泽于燕,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秦使张唐往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谓文信侯曰:“臣尝为秦昭王伐赵,赵怨臣,曰:‘得唐者与百里之地’。今之燕必经赵,臣不可以行。”文信侯不快,未有以强也。甘罗曰:“君侯何不快之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燕太子丹已入质矣。吾自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请行之。”文信侯叱曰:“去!我身自请之而不肯,女焉能行之?”甘罗曰:“大项橐生七岁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何遽叱乎!”于是甘罗见张卿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卿曰:“武安君南挫强楚,北威燕、赵,战胜攻取,破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也。”甘罗曰:“应侯之用于秦也,孰与文信侯专?”张卿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甘罗曰:“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与?”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攻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而立死于杜邮。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处矣。”张唐曰:“请因孺子行。”令装治行。
行有日,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文信侯乃入言之于始皇曰:“昔日茂之孙甘罗,年少耳。然名家之子孙,诸侯皆闻之。今者张唐欲称疾不肯行,甘罗说而行之。今愿先报赵,请许遣之。”始皇召见,使甘罗于赵。
赵襄王郊迎甘罗。甘罗说赵王曰:“王闻燕太子丹入质秦欤?”曰:“闻之。”曰:“闻张唐相燕欤?”曰:“闻之。”“燕太子丹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燕、秦不相欺者,伐赵,危矣。燕、秦不相欺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自割五城以广河间。秦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城,令秦有十一。
甘罗还报秦。乃封甘罗以为上卿,复以始甘茂田宅赐之。
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6 淳于髡
就事论事责圣贤
孟子要离开齐国时,淳于髡问他:“你身处三卿的高位,却下不能救济老百姓,上不能辅佐君王,所谓的‘仁者’就这样跑了,对得起你的俸禄吗?”
孟子将伯夷、伊尹和柳下惠扯了出来说道:“我是臣子,不以贤事不肖,伯夷就是这样干的。周旋于汤、桀之间五次,那是伊尹。不厌恶污君,不推辞做小官,那是柳下惠。他们三个处事不同,但都是为了‘仁’。君子只要心中‘仁’就行了,又何必事事一致呢?”
淳于髡很不屑,继续责问:“鲁穆公的时候,公仪子为政,子柳、子思为臣,但鲁国不断失地。这样看来,所谓贤者对国家有什么用?”
孟子说:“虞不用百里奚而被灭亡,但到了秦穆公那里却成就了霸业。不用贤人就会灭亡,有了贤人却不会任用,他怎会不被削弱呢?”
淳于髡随即否定了孟子自己标榜贤者的话:“有本事的人必然展现出来,做事情不见功效的人,我还没看到过呢。所以现在根本没有贤者,如果有,我肯定认识他。”
孟子说起孔子在鲁国做司寇的故事,孟子也知道那时孔子不被重用,在祭祀的时候,鲁君失礼,祭祀用的肉迟迟不上,于是孔子也故意无礼而去。孟子说,不知道的人以为孔子是为了几块熟肉闹情绪,其实孔子是被别人无礼对待。所以孔子愿意以微罪辞行,而不是苟且留下。
孟子似乎是说自己像孔子一样被无礼对待,因此离开齐国,但圣贤的行为,滑稽如淳于髡者又怎会明白呢?
稷下学士——淳于髡
淳于髡,战国时齐人,是一个贱而得宠的人。他姓淳于,曾因犯罪而受过髡刑(古代一种剃光头发的刑罚),故名曰淳于髡。淳于髡刑满释放后被配给私人,招为赘婿。古代的赘婿,不同于后代倒插门的养老女婿,而是农奴主为自己的女奴所招的男奴配偶,这是一种没有人身自由的贱民。故太史公说:“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当时淳于髡所处的时代正是诸侯纷起称雄、争相招贤纳士,致使社会阶层流动不居的时代,他凭自己的超凡能力和善于捕捉机遇,结果时来运转,吉星高照,竟被齐国统治者看中,把他从农奴群中提拔起来。初侍奉君主左右,遂列为上大夫,终“立淳于髡为上卿,赐之千金,革车百乘,与平诸侯之事”(《说苑•尊贤》),成为上层社会的一员。
他师无常师,学无所主,形成自己的杂家风格。这就是他,一个卓立不群、独树一帜的稷下学士。然而使淳于髡得以名扬千古的不是他的学术思想,而是他的滑稽善辩。故司马迁作传时把他放进滑稽列传中。
齐国虽然在春秋前期和春秋中期,曾经称霸诸侯,显赫一时。然而由于姜齐后期几代国君腐败的统治所致,齐国从春秋末期到战国前期的一段时间里,却已积贫积弱,从昔日的霸主地位上一落千丈了。田氏代齐之后,虽然也采取了一些改良的政策措施,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仍然无明显起色,未能从根本上扭转长期积弱的局面。威王即位伊始,荒于酒色,不问政事,齐国的统治已岌岌可危。文章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基础巩固层]
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三年不蜚又不鸣
B.见道傍有禳田者
C.于是齐威王乃益赍黄金千溢
D.不过一斗径醉矣
【解析】 A项,“蜚”通“飞”。B项,“傍”通“旁”,旁边。C项,“溢”通“镒”,古代的重量单位。
【答案】 D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
滑稽:指言谈辩捷,无所阻碍
B.先生少之乎
少:意动用法,认为少
C.见道傍有禳田者
禳田:收割庄稼
D.不过一斗径醉矣
径:就,即
【解析】 “禳田”是向田神祈祷的意思。
【答案】 C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先生饮一斗而醉
②臣见其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
B.①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
②齐王使淳于髡之赵请救兵
C.①于是齐成王乃益赍黄金千镒
②乃罢长夜之饮
D.①以髡为诸侯主客。
②淳于髡说之以隐
7 孙膑
孙膑人物事略
师从鬼谷子 孙膑自幼聪慧,却不幸幼年丧父,二哥孙虎也因兵乱走失。于是他立志拜师学艺,造福百姓。当时楚国有位学者,姓王名栩,精通兵法,武艺高强,隐居在鬼谷山中收徒传艺,世人尊称“鬼谷先生”,孙膑就学艺于鬼谷先生。与孙膑一起学艺的还有庞涓、苏秦、张仪,被后人称为“鬼谷四友”。
因才遭妒 庞涓是孙膑的同学,孙膑勤奋好学,为人忠厚,与师兄弟们相处和善;而庞涓却心胸狭窄,骄傲自大,嫉贤妒能。庞涓比孙膑先下山,做了魏惠王的大将军。他自认为才能不及孙膑,就悄悄派人召孙膑到他那里共事,等孙膑到了以后,便设计陷害孙膑,削去了他的两只膝盖骨(古代称为膑刑),想使孙膑的才能不得显现于世。这也是“孙膑”这一名字的由来。
逃魏奔齐 孙膑被削去了膝盖骨后,成了残疾人,而且是受人贱视的“刑徒”。有一天,他听说齐国的使者到了魏国都城大梁,就以犯人的身份秘密地会见了齐使,陈说自己的遭遇、行军布阵的策略以及政治主张。齐国的使臣大为感动,认为他是个难得的人才,就偷偷地用车把他带回齐国。
赛马显才 孙膑刚到齐国时,齐威王即位不久,齐国王公贵族常以赛马为乐。有一次,孙膑去看田忌和齐威王赛马,孙膑出主意说:“将军先用下等马和威王的上等马赛,再用上等马和他的中等马赛,用中等马和他的下等马赛。”田忌照做了,结果一负两胜。以往比赛,田忌都输给了齐威王,这次齐威王对田忌突然赢了自己感到奇怪,就问他用的是什么办法,田忌借机将孙膑推荐给齐威王。齐威王召见孙膑,跟他淡论兵法和治国之道,威王衷心信服,“遂以为师”。
回归田园、著书立说 齐宣王拜田忌为右丞相,孙膑为左丞相,不料一些朝中权贵大臣不断向宣王进谗言,宣王起了疑心。孙膑知道后,劝田忌一同弃官隐居。孙膑则回到自己的老家,在那里写成了《孙膑兵法》。这部兵法著作继承和发展了《孙子兵法》的军事战略思想,是一部享誉世间的兵家宝书。
兵家代表——孙膑
孙膑,战国时期军事家,兵家代表人物;生于阿、鄄之间;是孙武的后代。孙膑曾与庞涓为同窗,师从鬼谷子,深谙《孙子兵法》。因受庞涓迫害遭受膑刑,身体残疾,后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投奔齐国,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辅佐齐国大将田忌两次击败庞涓,取得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奠定了齐国的霸业。著作有《孙膑兵法》。
孙膑是孙武的后代子孙,和庞涓一起学习兵法。庞涓做了魏国将军,认为自己的才能不及孙膑,产生妒嫉之心。暗中召来孙膑,设计陷害,断其
[基础巩固层]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疾:痛恨
B.老弱罢于内罢:疲惫
C.欲隐勿见隐:埋没,隐藏
D.魏果去邯郸去:离开
【解析】 A项,疾:嫉妒。
【答案】 A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
②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B.①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
②劳苦而功高如此
C.①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
②则与斗彘肩
D.①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
②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
【解析】 C项,两个“则”都是副词,就。A项:介词,和;动词,给予。B项,连词,表转折,然而、但;连词,表并列。D项:动词,如;连词,如果。
【答案】 C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跟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遂以为师
B.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
C.夫解杂乱纷纠者
D.明日为五万灶
【解析】 A项,以为: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C项,杂乱纷纠:古义,杂乱、纷扰;今义,争执的事情。D项,明日:古义,第二天;今义,明天。
【答案】 B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齐威王欲将孙膑
A.沛公欲王关中
B.素善留侯张良
C.瑜等率轻锐继其后
D.必蹶上将军
【解析】 D项与例句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A项是名词作动词,称王;B项是形容词作动词,与……友好;C项是形容词作名词,轻装的、精锐的部队。
【答案】 D
5.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与齐战于桂陵
B.士卒亡者过半矣
C.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
8 井陉之战
拨开云雾见真谛
井陉之战作为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被后世研究者无限地拔高,使之神化!而关键的制胜之道却往往被忽视。后人往往纠缠于“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或者是探讨背水之战的神奇!
战后,诸将迷惑不解,问信曰:“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曰破赵会食,臣等不服。然竟以胜,此何术也?”信曰:“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
韩信的解释无疑说出了此战的一个关键,但是远远不是全部,以至后人研究的时候走了不少弯路,此战关键之处就是孙子兵法所说:知己知彼。作为掌握孙子兵法精髓的韩信无疑很好的继承了这种用兵权谋,把它和巧妙的战术配合在一起构成完美战役。
军事的布局不在于你有多么完美的战术设计,有多么精妙的奇思异想。关键在于你如何把握战术的节奏,把每个环节都丝丝入扣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去完善它,而不至于一步错,满盘输!而韩信运用高级间谍巧妙背水破敌殊成绝响,井陉之战制胜之道不在于背水之阵有多奥妙,而在于韩信知道敌军实际的情况,对症下药!井陉之战制胜之道不在于韩信的奇兵正兵配合的如何神奇如何“哲学”,而在于韩信有把握取得敌军大营,故做疑云!
后世无数风流志士不解井陉之战之真谛,而竞相模仿欲以一举成名,结果战败身死,声名倒地!徒为后世者笑,戒之戒之!
汉初军事家——韩信
韩信(约公元前231-公元前196),西汉开国功臣。淮阴人。初属项羽,继投刘邦,因萧何荐为大将。楚汉战争中,刘邦用其策定关中。刘邦项羽相持于荥阳、成皋时,他领军袭魏攻赵,以数千人背水列阵,用“陷之死地而后生”之策,破赵军20万。遂后率军东进,攻打齐国,大败齐楚联军,自立为齐王。汉高祖元年,与刘邦合围项羽,设下十面埋伏,高唱楚歌,迫使项羽自杀于垓下。汉兴,改封楚王。人告其谋反,贬为淮阴侯。后又被告谋反,为吕后所杀。善将兵,著有《兵法》三篇。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萧何誉为“国士无双”,刘邦评价其曰:“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公元前205年,项羽在彭城大破刘邦,这使得许多诸侯纷纷背汉归楚,刘邦的处境十分困难。为了摆脱这一不利局面,刘邦采纳了张良等人的建议,制定了正面坚守、侧翼发展、敌后袭扰的战略方针。其中命令大将韩信率军开辟北方战场,逐次歼灭黄河以北的割据势力,向楚军侧背发展,就是这一战略计划的重要环节之一。井陉口是太行山有名的八大隘口之一,就是现在河北获鹿西10里的土木关。在它以西,有一条长约几十公里的狭窄驿道,易守难攻,不利于大部队的行动。当时赵军先期扼守住井陉口,居高临下,以逸待劳,且兵力雄厚,处于优势和主动地位。反观韩信,麾下只有数万之众,且系新募之卒,千里行军,士气虽高涨,但身体却疲乏,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井陉之战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一场著名战役。
[基础巩固层]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归视亲疾 疾:疾病
B.信乃益为疑兵益:更加
C.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假:给予
D.吾奇兵绝其后绝:断绝
【解析】 益,增设。
【答案】 B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乃敢引兵遂下 ②是乃仁术也
B.①陷之死地而后生②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C.①毕贺,因问信②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D.①汉之败却彭城②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解析】 D项,“之”均为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副词,才;副词,是。B项,连词,表转折,然而;连词,表修饰。C项,副词,趁机;连词,因而。
【答案】 D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跟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夜半传发
B.军皆殊死战,不可败
C.其实不过数千
D.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
【解析】 其实:古义,它的实际情况;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答案】 C
4.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活用现象有误的一项是( )
A.信之下魏破代 下:名词活用作动词,攻占
B.欲东下井陉击赵东:名词作状语,何东
C.坚营勿与战坚:形容词作动词,坚守
D.师事之师:名词作动词,学习
【解析】 D项,“师”应为名词作状语,像对待老师那样。
【答案】 D
5.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广武君策不用
A.必为二子所禽矣 B.非臣所及也
C.成安君,儒者也 D.何以加之
【解析】 A项与例句均为被动句。B项与C项均为判断句,D项为宾语前置句。
【答案】 A
[阅读提升层]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令其裨将传飧曰:“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谓军吏曰:“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行,恐吾至阻险而还
9 垓下之战
英 雄
残阳如血,如血的却不仅仅是残阳。
天边最后一抹斜晖掠过阴霾流连在垓下早已因战火而焦黑的土地上。断箭和长戈零落遍地,死亡的气息弥漫,让每一个生还的楚军将士战栗。
除了他——西楚霸王,江东项藉。
手抚乌骓略显失色,目光在江东的山水迷雾中游移,他坚信,即使山下是淮阴侯的十万铁骑,他也能够杀出重围,再开一片天地,他坚信。回想当年少年意气,一句“彼可取而代也”,石破天惊!巨鹿之战怒斩宋义,破釜沉舟,身先士卒,大破秦军,各路诸侯,辕门低首,叩关入秦,自号西楚霸王,封赏天下,何其壮哉!
起兵至今,他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难道这垓下一役,前功尽弃!他更承受不了的是虞姬如此沉重的话语:“霸王,你可知兵败势孤,原因在你自己。巨鹿大胜,你却活埋降卒二十万;称霸咸阳,你却火烧阿房三百里;定都彭城,赐死子婴、黥布……亚父极力反对,你却执迷不悟,一意孤行,霸王啊,你可知西楚早已失尽民心!”
是夜楚歌四起,士卒离散,各谋生计,可怜虞姬,香魂一缕,随风而息——
他相信自己,相信自己可以不去听从那些文臣武士们的妙计。
可是他错了,横亘在面前的是浩浩荡荡横无际涯的乌江,而步步紧逼的是势如压城的千万铁骑。
远方的冠盖是汉王,一阵得意的欢笑震荡四野:“项王,你可知你为何败于我手?你自命天纵英才,可凭一己之力平四海,你错了!我求贤若渴,用人不疑,夜追韩信;你一不知人,二不善任,气走范增。如此,你众叛亲离,我渐丰羽翼。不纳人言,你不见幽王烽火戏诸侯,代价是戎狄胡马摧雕楼;始皇奢掠黔首,代价是诛秦族万年遗臭。你一意孤行,我则充分听取臣子意见。函谷关前,范增劝你强攻,你按兵不动;鸿门宴上,张良让我谢罪,我以身脱险。项王啊项王,由此看来,只该我大汉并吞八荒,横扫六合,包举宇内,席卷天下。”霸王怔怔地笑了,充满着苦涩与无奈,不知此刻,是对过分自信的怅惘,对未能听取意见的悔悟,还是那无奈的“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残阳如火,如火的不仅仅是残阳,喷薄而出的,还有霸王颈中的一腔热血。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他倒下了。空无一人的,是他背后的茫茫大地……
[基础巩固层]
1.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楚兵罢食尽
B.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
C.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D.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解析】 A项,“罢”通“疲”。B项,“傅”通“附”。D项,“辟”同“避”。
【答案】 C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兴之暴也 暴:暴虐
B.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购:悬赏
C.然羽非有尺寸尺寸:一点点凭借
或者资本
D.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纵:即使
【解析】 A项,暴:突然。
【答案】 A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大司马周殷叛楚,以舒屠六宁许以负秦曲
B.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不如因而厚遇之
C.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尽与韩信由此与错有郤
D.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徒慕君之高义也
【解析】 A项,“以”前一个是介词,用;后一个是连词,来;B项,“因”均是趁机的意思;C项,“与”前一个是动词,赐予;后一个是连词,和、同;D项,“之”前一个是主谓之间,取独;后一个是结构助词,的。
【答案】 B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跟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期山东为三处
B.地方千里
C.吾知公长者
D.为其守礼义,为主死节
【解析】 A项,“山东”古义是山的东面,今义是山东省;B项,“地方”古义是土地方圆,今义是与中央相对的地区;C项,“长者”古义是品德高尚的人,今义是年龄较大的人。
【答案】 D
10 荆轲
美得深沉,美得悲壮的易水壮士——荆轲
有人说,你仅仅为了一个承诺,为了一种方式,为了燕太子丹设置的情感和信义的罗网而无法自拔,在身不由己地异化为一把刺秦的匕首中完成了个人的悲剧。
也有人说,你为了去兑现那个时代所崇尚的“士为知己者死”的信条而用生命拥抱信仰,这就注定了你完成的必定是个时代悲剧。
其实,在那个大悲大歌、风起云涌的时代,你也犹如一颗没有决定输赢勇气与权利的棋子,在那个时代,你的选择是二元对立的,同时,你的选择也是步履维艰的。当楚国的宫殿在战火中坍塌的时候,当长平冤魂在地下悲
号的时候,当诸侯国的王侯大臣成为降臣贱虏的时候,当不可一世的秦王虎视天下的时候,你,荆轲,燕地的热血男儿,需要做出抉择……
于是,你成了别萧萧易水而去的壮士!你也留恋自己的家园故国,你也知道深入虎穴的险恶与危难,然而你义无反顾地去了,去得那样坚定,带着一腔对国君的忠诚和满怀对誓言的忠贞。明知山有虎,却向虎山行。你,荆轲,你这千古侠士,图藏七寸匕首,血溅秦朝王庭!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一生的诀别,这是跨越生死的美,美得深沉,美得悲壮!
易水壮士——荆轲
荆轲(?~公元前227),战国末期卫国人,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后游历到燕国,被称为“荆卿”(或荆叔),为人仗义豪爽,结识了许多豪侠义士,后由燕国智勇深沉的“节侠”田光推荐给太子丹,拜为上卿。后来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因失败而被杀。
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做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曩者(nǎng) 焠之(cuì) 忤视(w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