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讲案
- 资源简介:
约360160字。
第一部分
通史整合 专题突破
一 纵 一 横 打 通 知 识 脉 络
通史整合 兼顾专题 古今贯通 中外关联
能力是在基础上的活的体现。
——刘芃
古代篇
NONGYEWENMINGSHIDAIDEZHONGGUOHESHIJIE
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
第1讲 先秦、秦汉——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
历史知识经常时空混乱,怎么办?
建•时 空 坐 标
回顾历史,想一想
历史知识经常支离破碎,怎么办?
构•思 维 导 图
结合教材,试一试
示例如下:
历史线索经常脉络阻滞,怎么办?
通•阶 段 特 征
依据史实,理一理
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是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阶段。先秦至秦汉时期的成就对整个中华文明起到了奠基作用。
1.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发展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政治逐渐代替了贵族政治,专制皇权逐渐形成,_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征。
2.经济上:农耕经济是古代中国经济的典型特点。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经济形态。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后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西周时期为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商业出现,并逐渐由官府垄断走向民间。
3.文化上:思想领域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文学方面的《诗经》和楚辞分别成为中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汉代文学阶段性的较高成就表现在汉赋方面。商朝的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科技方面形成了有东方特色的实用性发明创造。
自主学习•通史整合
对接一轮 固本培元
温馨提示:先根据本讲涉及的时空范围自主回忆相应的必记知识点,然后依据下面的“知识梳理”检验一下,效果更好。
一、政治制度的演变
1.先秦
(1)王位世袭制:夏朝时确立,“家天下”的制度由此开始。
(2)分封制:以王族为主体,周王成为“天下共主”。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崩溃,形成诸侯混战、社会变革的局面。
(3)宗法制:以血缘为核心、嫡长子继承制为特点,形成“家国一体”的社会等级结构。
2.秦汉
(1)秦朝:确立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地方推行郡县制,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2)汉朝:汉初频繁换相,形成中外朝制度;地方推行郡国并行制,王国威胁中央,后来,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地方设刺史代表中央监督地方。
(3)选官制度:从先秦的世卿世禄制到汉朝的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二、经济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1.农业
(1)生产工具:从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到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转变;汉代出现犁壁和二牛一人犁耕法;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经营方式: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发展过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最基本的经济形态。
(3)土地制度:历经原始社会氏族公有、商周时期井田制到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成为土地兼并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