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顺义区2017届高三第二次(3月)统练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8题,约13230字。
北京市顺义区2017届高三第二次(3月)统练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28道小题,共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答案请务必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作文请务必写在作文纸上。
一、本大题共9小题,共31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9题。
【材料一】
所谓酒令,按新版《辞海》的说法:“酒令,旧时饮酒时助兴取乐的游戏。推一人为令官,余以听令轮流说诗词,或做其它游戏,违令或负者罚饮。”据考证,酒令之始可以上溯到周朝初年,鉴于商朝统治者溺酒亡国的教训,由周公以王命发布《酒诰》禁酒。“群饮,汝无佚,尽执拘以归于周,予其杀!”起初本意是为了禁止酗酒而设酒令官。在《诗•小雅•宾之初筵》第五章中有“凡此饮酒,或醉或否,既立之监,或佐之史”的句子,这里的“监”“史”即令官,是为限制宴会上饮酒过度而设的执法官,对饮酒失仪妄言者要予以惩罚。而后世所说的酒令与其本意恰恰相反,是劝人多饮酒的一种行乐手段、游艺活动。从形式上看,酒令有多种多样,诗词曲文类(如作诗令、说诗令、回环令等);游戏类有拇战(或曰猜拳、划拳等)、猜枚、牙牌令、射覆、投壶、击鼓传花、占花名儿、拆字、联句等。从内容上看,酒令有俗令和雅令、通令和筹令之分。
中国的酒令文化是一种特别、独有的酒俗。“酒令”二字出现在历史资料文献中最早见于《后汉书•贾逵传》:“逵作酒令,学者宗之。”但在当时并没有广泛流行。《梁书•王规传》说:“湘东王时为京尹,与朝士宴集,属规为酒令。规从容对曰:‘自江左以来,未有此举。’”可见,南北朝时期,酒令并不风行。它的流行大概始于唐玄宗发明的击鼓催花,从此就自上而下传播于民间。唐代的酒令有许多种类,据唐人皇甫松《醉乡日月》记载,已有骰子令、旗幡令、上酒令、手势令、小酒令、杂法等多种,唐人的诗歌也多有反映,如白居易的“筹插红螺碗,斛飞白玉卮。碧筹攒彩碗,红袖拂骰盘”,刘禹锡的“杯停新令举,诗动彩笺忙”等等。同时,一系列的行令、酒约也制定出来。《醉乡日月》的目录里便有“饮论”“为宾”“律录事”“觥录事”“选徒”“令误”“逃席”等各项内容。宋代的情况与唐代差不多,只是更加丰富。至于明清两代酒令则发展到了高峰,举凡世间事物,人物、花木、虫禽,曲牌、词牌、诗文、戏曲、小说、中药、丹令、八卦等等,无不入令。(取材于姜南《浅析〈红楼梦〉中的酒令》)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酒令”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据《酒诰》文字,对酗酒者可以处以极刑。
B.最初的“酒令”是劝人多饮酒的行乐手段。
C.据文献记载,东汉至南北朝酒令尚未流行。
D.明清两代,酒令内容丰富,几乎无不入令。
2.下列内容没有在“材料一”中体现的是(3分)
A.酒令的定义 B.酒令的起源 C.酒令的种类 D.酒令的价值
【材料二】
中国古代文人,喜欢在各种场合显示学问与才能,以示风雅博洽。唐代开始,雅令便在文人学士的酒席间流行开了,当时即有“闲征雅令穷经史”说法。雅令的种类很多,如古文贯串令、词牌令、拆字令、四书令、飞花令等。以下略举一二。
“古文贯串令”行令的格式大致如下:先说一句古文,接旧诗一句,再以一个骨牌(即“牙牌”“宣和牌”)名称和一支曲牌名称衔接,末以历书一句殿底。这么一个长句,共同组成“酒面”,长句之间要上下照应,彼此关联,最后说出“酒底”。“酒底”多为酒席间现成的花果名,再续古诗一句,诗句须有花果名相联。《红楼梦》六十二回宝玉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