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200字。
高中语文第一册“综合性学习”教学活动设计方案
第一单元 中国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整体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1、通过一些简单的鉴赏理论和方法的介绍,初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力和理解能力。
2、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味诗歌的内涵。
3、举办小型诗歌朗诵会,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诗歌配乐朗诵比赛,在小组讨论和准备表演节目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有关诗歌的理解和审美感悟,并在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时数】
8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朱光潜的《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课本P26),了解作者的有关学术观点。
二、诗歌漫谈
(一)什么是诗歌?
诗歌是一种语言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样式。
诗歌的基本特征:凝练性、跳跃性、音乐性、抒情性。
(二)如何鉴赏诗歌?(结合课本P3“单元提示”)
我们学习本单元就是要初步学会鉴赏诗歌的艺术美。
诗歌的艺术美,美在哪里呢?在其所描绘的形象——意象,在其形象所涉之意——思想(志),所传之情——情感,在其所用于描绘形象,表情达意的语言和方法——表现手法,及其或优美,或悠扬,或激昂铿锵或低吟沉咏的音韵——音乐性、节奏感。
如何鉴赏和体味诗歌的艺术美?靠我们对作者以及其所生活的历史、时代的了解,靠我们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靠我们反复的吟咏和感悟,当然还要靠我们对自己生活的深刻体验。
1、意象
意:作者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体味和感悟,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象: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事物/物象/形象,它是主客观的统一体。
2、意境
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举例: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以温馨的气氛作对比,反衬游子思乡之情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情意之所在
写了什么——11个意象(包括“断肠人”)
怎么写的——意象的叠加(1+1>2)
表达效果——营造了一种思乡、孤独、落寞、悲凉的意境
作者通过11个意象的描绘,极力渲染了一种秋日傍晚的悲凉气氛,表现了一个漂泊异乡的天涯游子的惆怅思乡之情。
而像“小桥流水人家”这样安适恬静的美好景象,由于代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也成为了表现思乡、孤独、落寞、悲愁的意象。
3、小结
理解:思想、感情
审美:由若干个意象所构成的整体的意境美及其表现手法
创作、传达的过程
作者 情意 形象 语言 读者
审美、理解的过程
读者审美、理解的过程可能与作者的本意有所不同,但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恰恰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是作品具有无穷生命力的重要体现。
第二课时
一、本课时主要是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确定诗歌朗诵会的节目及表演形式,在讨论中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审美感悟。[堂上讨论必须要有主持人,要有记录员]
〖诗歌朗诵比赛具体要求〗
1、 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出两个朗诵节目。
2、 其中一个节目所朗诵的诗歌必须从本单元的诗歌中选取,由全组成员集体参加朗诵表演,另一个节目可以从课外(包括课本P20的“其它诗歌读背篇章”和《语文读本》中的诗歌)自选一首诗歌朗诵,表演形式、人数不限。鼓励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