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060字。
延安纺车抒怀
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县大街镇海浒学校(中学部)李忠明
【选文】
纺线也需要技术。车摇慢了,线抽快了,线就会断头;车摇快了,线抽慢了,毛卷、棉条就会拧成绳,线就会打成结。摇车抽线配合恰当,成为熟练的技巧,可不简单,很需要下一番功夫。初学纺线,往往不知道劲往哪儿使。一会儿毛卷拧成绳了,一会儿棉纱打成结了,急得人满头大汗。性子躁一些的甚至为断头接不好而生纺车的气。可是关纺车什么事呢?尽管人急得站起来,坐下去,一点也没有用,纺车总是安安稳稳地呆在那里,像露出头角的蜗牛,像着陆停驶的飞机,一声不响,仿佛只是在等待,等待。直等到纺线的人心平气和了,左右手动作协调,用力适当,快慢均匀了,左手拇指和食指之间的毛线或者棉纱就会像魔术家帽子里的彩绸一样无穷无尽地抽出来。那仿佛不是用羊毛、棉花纺线,而是从毛卷里或者棉条里往外抽线。线是现成的,早就藏在毛卷里或者棉条里了。熟练的纺手趁着一线灯光或者朦胧的月色也能摇车,抽线,上线,一切做得从容自如。线绕在锭子上,线穗子一层一层加大,直到大得沉甸甸的,像成熟了的肥桃。从锭子上取下穗子,也像从果树上摘下果实,劳动以后收获的愉快,那是任何物质享受都不能比拟的。这个时候,就连起初生过纺车的气的人也对纺车发生了感情。那种感情,是凯旋的骑士对战马的感情,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的射手对良弓的感情。
纺线有几种姿势:可以坐着蒲团纺,可以坐着矮凳纺,也可以把纺车垫得高高的站着纺。站着纺线,步子有进有退,手臂尽量伸直,像“白鹤晾翅”,一抽线能拉得很长很长。这样气势最开阔,肢体最舒展,兴致高的时候,很难说那究竟是生产还是舞蹈。
——节选自吴伯萧《记一辆纺车》
活动目标
1、用普通话反复诵读,音量适中,感情充沛,节奏感强,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
2、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感悟、背诵。
3、引导学生讨论精彩段的诵读方法及技巧,从而领悟作者所表露出来的思想情感。
活动时间
1课时
活动过程
步骤教 师 组 织学 生 活 动
激
情
·
导
入1说到延安,你就会联想到哪些事物?各抒己见
2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摇篮,纺车就是延安光辉历史的见证。当时,有人编了首《纺车谣》:“小小的那个纺车呀吱扭扭地转,摇起了那个纺车纺线线。别看这纺车小呀,力量大无边。边区闹生产,打碎了敌人封锁线。毛主席号召哟呼啦转,自力那个更生闯难关。自己动手干哟,有吃又有穿。气得蒋介石,扑闪闪干瞪眼。”欣赏《延安纺车抒怀》,你会体会到那个时代延安军民的情怀。聆听
调
动
积
累
·
资讯
共
享1交流作者信息
一身正气的文化名人——吴伯萧
吴伯萧,原名熙成,笔名山屋、山荪,是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1906年3月13日生于山东省莱芜市吴花园村,1982年8月10日病逝于北京。抗日战争期间创作了《潞安风物》、《冰州行》等大量作品。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东北教育学院副院长、人民出版社付社长兼总编辑、中国文联委员、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等职务。他的散文《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等作为范文收入在中学语文教材,影响广泛。吴伯萧人如其文,有着崇高的思想境界。他身居高位而不谋私利,在北京工作多年,一直住在一个大杂院里,经常和普通百姓一样,上下班挤公共汽车,他秉性耿直,对人诚恳,从不计较个人恩怨。吴伯萧同志作为一个有高尚情操、一身正气的文化名人,给我们留下了永恒的纪念。交流、识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