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外预习“少教多学”的策略与方法
- 资源简介:
约3160字。
课外预习“少教多学”的策略与方法
随州一中唐国凤
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的开端,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
因此,课外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条很好的途径,而培养自学能力是向少教多学迈进的第一步。
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老师上课需要备课,学生学习也需要备学。但预习不是将学什么的权利完全交给学生,在学生的自学能力还没有完全培养起来之前完全放手,会让大多数学生陷入茫然,无所适从。北京外国语学院邓昌尧教授说过,“课堂是舞台,在课堂上老师只能是一个导演,绝不是主角”。在预习课中,老师也需要把这个总导演扮好。预习不仅是学生的事情,老师也必须精心设计,肩负起总导演的责任。那么,老师的预习导演该从哪些细节入手呢?笔者在实践摸索中,总结出以下做法:
一. 基础知识,学生自主总结交流。
少教多学中提到要坚持“四不教”原则:一是味同嚼蜡的内容不教,二是学生自己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不教,三是不能举一反三、启发思考的不教,四是未经慎思的不教。这些“味同嚼蜡的”或“自己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知识,就是最基础的语文知识。这些知识不需要教但不等于学生不需要学,所以这些不教的内容自然而然就应该放在预习课上让学生自主学习。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下,预习案是指导学生自学的一个途径,它的设计针对的重点就是基础知识。但预习案是针对所有学生设计的,而每个学生的学情是不一样的,预习案可能会让部分学生在知识积累上有遗漏。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笔者让每个学生都准备一个基础知识积累本,在学生完成每课预习案的基础上,进一步认真阅读文本,将预习案中没有提到而自己感觉陌生、不懂或认为是重点的知识找出来,通过查阅词典或有关资料自行解决,进行自我学习积累,利用课前五分钟时间进行展示交流,这样既可以补缺漏,还可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基础知识积累本老师一单元检查一次,这样便可做到一课一积累,课课清,单元结,也方便了今后的复习。
二. 思维培养,老师精心设计问题。
除了知识积累外,语文学习更是能力的培养和情操的熏陶。能力的培养也是思维的培养,情操的熏陶多体现在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