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2360字)
祝福
重庆市忠县中学谭道忠
【学前导引】
鲁迅一生的创作以杂文为主,小说创作数量并不多,但几乎篇篇是精品,如《狂人日记》《孔乙己》《故乡》《阿Q正传》《药》等。他的小说主要收集在《呐喊》《彷徨》及《故事新编》等三个集子中。《祝福》是《彷徨》中的第一篇。这篇小说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作品对当时中国的农民,尤其是农村妇女的悲惨遭遇进行了深层次的剖析,揭露了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在肉体上与精神上的双重压迫。
“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流行的一种迷信习俗。富人们在农历年底举行大典,置办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让他们保佑自己“平安”,祈求来年幸福。小说写的是悲剧,却以“祝福”为题。值得同学们好好品味。
【学习目标】
1.把握祥林嫂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理解小说的主题。
2.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理解倒叙手法的作用。
3.学习小说描写人物的方法。
4.领会小说中环境描写的深刻内涵。
【基础知识精讲】
·背景资料
1.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 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随后连续发表《孔乙己》《药》《故乡》等著名小说。1921年,发表代表作《阿Q正传》,成功地塑造了阿Q这一典型形象,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不朽名著。1923年集成小说集《呐喊》,为革命现实主义的新小说奠定了基础,其后又发表了《祝福》等著名小说和《藤野先生》《范爱农》《野草》等著名散文。“四·一二”大屠杀后,定居上海,专门从事写作,成为坚定的无产阶级战士,先后主编刊物和写作杂文《记念刘和珍君》《“友邦惊诧”论》等,此外还翻译果戈理、法捷耶夫等外国作家的作品。他是现代世界文坛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建国后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
2.写作背景
《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发表于同年3月15日的《东方杂志》,后收入小说集《彷徨》。
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仍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对妇女的各种压迫仍然十分惨重。民国初年政府颁布的“褒扬条例”中,就有“表彰节烈”的条款。五四运动前后,复古主义者在报刊上公开鼓吹“节烈”,经常刊登颂扬“节妇”“烈女”的诗文。“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嫁二夫”“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礼教观念流毒甚广,当时被迫牺牲于所谓“节烈”的妇女很多。鲁迅一向痛恶封建思想观念,同情劳动妇女。1924年前后,鲁迅写了《娜拉走后怎样》《论雷峰塔的倒掉》《坚壁清野主义》《寡妇主义》等批判束缚妇女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杂文,《祝福》则是以小说的形式进行批判。
早在1918年8月,鲁迅就针对当时的复古主义者所鼓吹的节烈观,发表了题为《我之节烈观》的文章,对压迫妇女的封建节烈观念进行了猛烈的抨击。鲁迅认为,中国女子,只要戴上不节烈的罪名就除不掉,只有被这顶大帽子压死完事。鲁迅说:“据节烈为本,将所有活着的女子,分类起来,大约不外三种:一种是已经守节,应该表彰的人(烈者非死不可,所以除去);一种是不节烈的人;一种是尚未出嫁,或者丈夫还在,又未遇见强暴,节烈与否未可知的人。第一种已经很好,正蒙表彰,不必说了。第二种已经不好,中国从来不许忏悔,女子做错一事,补过无及,只好任其羞杀,也不值得说了。”祥林嫂正是属于第二种人,而且是补过无及而羞杀的。鲁迅老友许寿裳评论说:“人世间的惨事,不惨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