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高考仿真检测试题(4份)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选修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46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7/8/28 8:39:19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6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2017-2018学年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高考仿真检测(一)
  2017-2018学年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高考仿真检测(一)+Word版含解析.doc
  2017-2018学年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高考仿真检测(二)+Word版含解析.doc
  2017-2018学年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高考仿真检测(三)+Word版含解析.doc
  2017-2018学年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高考仿真检测(四)+Word版含解析.doc

  高考仿真检测(一)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代丝绸之路与中西文化传播
  丝绸之路到唐代时已发展到历史上的极盛时期。通过丝绸之路的商品贸易往来,唐文化无所顾忌地大量吸收外域文化。隋唐时期涌入中国的外域文化规模确乎巨大,南亚的佛学、医学、历法、美术、音乐,中亚的袄教、景教、摩尼教、音乐、舞蹈,西亚的伊斯兰教、医术、建筑艺术,等等。这些文化从唐帝国开启的国门中一拥而入,而唐都长安,自然也就成了中外文化汇聚的中心。公元6~8世纪的长安,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世界性都市,长安的鸿胪寺接待了七十多个国家的外交使节,长安的国子学和太学接纳了三万多的外国留学生。
  外域文化的大量涌入,使唐人的文化生活也增添了万千风采。经历了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的胡汉文化冲突、融合时期后,隋唐皇室的高官贵戚中已有许多人具有了胡汉混杂的血统。血统的“胡化”,使得唐人能够坦然接受胡人风尚。胡食在唐代广为流布,胡曲与胡舞在唐代也大为流行。除此之外,唐人也对胡装颇为喜爱,女子化妆亦习胡风。胡汉文化相融合的文化效应,使唐人不仅在礼法上颇具“胡风”,而且在气质上也大有“胡气”。正是这种风气的熏陶,才使唐代文化热烈多彩,更富生命活力。
  唐文化在广泛摄取外来文化营养的过程中却并未失去其堂堂正正的中华文化特质。唐文化对外来文化在宽容、开放的同时,又加以能动地选择与改造,从而将外来文化的精华吸收并消化。隋唐时期佛教发展高度成熟,寺院经济也空前发达,高僧们制定独特教规,瓜分教区,以相对稳定的地盘创造性地发展佛教理论,进而推出纯粹具有中国特色的独立佛教宗派,这就是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这些佛教宗派在佛理和价值取向上都是中国式的。印度佛学以出世和个人“解脱”为价值取向,而中国佛学则强调以功德度人,注重入世。当然,外域文化进入中国后,能起补缺作用的就会被吸收并加以消化、改造,反之则会被淘汰。法相宗的创始者是大名鼎鼎的玄奘,这位著名高僧不辞劳苦,沿陆上丝绸之路西行取经,希望用从印度带回的正统的释迦教义统一唐代的佛学。然而,旨在坚持印度佛教理论纯洁性、原创性和系统性的法相宗,在兴盛了三四十年后就骤然衰落,其命运颇值得人们深思。
  一种民族文化的进步离不开文化传播的健康进行,缺少与外来文化信息交流的民族不可能是朝气蓬勃的民族。丝绸作为一种古老的中西方贸易商品,除了它自身的物质性文化内涵外,它还会使我们联想到古代中西方文化交流传播的那段历史。今天,当中华民族再次敞开国门之际,抚今追昔,可以策励我们以更加开放的胸襟,大智大勇地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丝绸之路在唐代以前就早已有之,只是在隋唐时期高度发展,伴随着这一发展,中外文化交流也相应有了广泛的发展。
  B.来自南亚、中亚、西亚的大量外域文化,在隋唐时期就已经涌入中国,这些外来文化对唐代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C.在唐代,汉文化大量吸收了胡文化,这是胡汉文化长期冲突、融合的结果,它使唐文化在外在风貌和内在品质上都有了很大改变。
  D.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因注重入世而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独立佛教宗派,是融入中国儒家思想而形成的教派。
  解析:选D D项,“融入中国儒家思想而形成”在原文中无此说法,可以说成“天台宗等宗派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A项,相关内容见于第一段。B项,相关内容见于第一、二两段。C项,第二段中,生活习惯的改变是“外在风貌”的改变,而在“气质”上“也大有‘胡气’”,这是“内在品质”的改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唐代都城长安在6~8世纪时,接待了众多国家的外交使节和三万多的外国留学生,这从一个方面说明了长安是当时中外经济和文化汇聚的中心。
  B.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的文化冲突与融合,使得隋唐皇室的高官贵戚中有许多人的血统发生了改变,这一改变是唐代接受外域文化的一个重要前提。
  C.印度佛学传入中国后,到隋唐时期有所发展,变为强调以功德度人,注重入世,这一现象说明唐文化对外来文化并非照搬照抄。
  D.唐代高僧玄奘沿丝绸之路历尽艰辛从佛教的发源地获取原汁原味的释迦教义后创立的法相宗较快衰落,其命运值得人们去思考“对外来文化的精华进行吸收、消化并改造”的重要性。
  解析:选A A项,夸大事实,接待“外交使节”和“外国留学生”只能说明长安是当时中外文化汇聚的中心,而不能说明是经济汇聚的中心。B项,相关内容见于第二段,注意“一个”“重要”两个限制语。C项,可根据第三段内容概括得来。D项,相关内容见于第三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唐代中西文化传播的物质基础是隋唐时期丝绸之路的商品贸易往来,这种往来使唐文化吸收了多种多样的外域文化。
  B.唐代中西文化传播的直接影响是使唐人的文化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从饮食习惯到穿着打扮,甚至政治体制也受到了影响。   
  C.唐代中西文化传播的获得形式是唐人对外来文化能动地选择与改造,有的是将其吸收、消化并发展,有的则予以淘汰。
  D.唐代中西文化传播的现实价值之一是让我们有所借鉴,在当今时代要扩大开放,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开拓创新。
  解析:选B B项,“甚至政治体制也受到了影响”说法错误,文章只是论述了外来文化对唐人的文化生活的影响,并未涉及政治体制之类的内容。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陪我过个除夕夜
  程贤军  
  刘满旺因为给老婆治病,欠了一大屁股债。后来,老婆离开了人世,刘满旺便带着儿子到深圳打工。儿子今年十岁了,非常懂事,从来不向爸爸乱要一分钱。   
  刘满旺在一家箱包厂找到一份工作。他租了一间小屋,儿子去上
  ……
  高考仿真检测(三)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们审美观念的相通性体现在不同的艺术门类之中。诗歌与书法的紧密相关,使二者在审美取向上具有更多的相通性。   
  诗歌以可感的、具体的、生动的形象表达诗人那无形的思想情感。塑造鲜明的形象是诗歌的第一要素。书法是诉诸视觉的平面造型艺术,它以笔墨在纸上塑造的形象来表达丰富的内涵。首先是结字,结字指的是字形的结构形态,它的基本要求是字的重心平稳、短长合度、疏密匀称。但“结字无定法”,每个书法家都有自己的追求和习惯,所以又有结字要奇而稳的讲究,即在遵守大家公认的结字规范的前提下,自出新意,如此才能形成书法结构形态的千变万化。其次是字的布局,布局指书法作品的整体形态,包括字的大小、字距的疏密、行距的排列,以及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呼应连贯等。一位书法家不仅要注意到每个字的结构,还应注意到它在全篇中如何贯穿与联系,如何形成疏密、斜正的对比和呼应,大小、长短的参差与错落,从而使作品更富有美感,也充分显示书法家的艺术个性。线条是组成汉字形态的最基本的要素,是书写者以毛笔蘸墨汁在宣纸上书写而成的。书写者的技巧和笔、墨选择的不同,使得线条具有粗细长短、正侧断连、方圆转折、藏露收放的不同。这是最见书法家功力之处,粗重的线条要浑厚而不臃肿,纤细的线条要坚韧而不柔弱,圆转的线条要流畅而不浮滑。只有经过常年练习,才能写出流畅自然、挺拔圆润的线条。结字、布局、线条的变化构成了书法的形象性,使书法成为有生命、有空间立体意味的艺术品。
  节奏感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散行文字的最重要的标志。节奏之于诗,是它的外形,也是它的生命。节奏感可以带给诗歌音乐般的美感,也可以更好地表现诗人的情感与诗歌的意境。如诗人表现平和细腻的感情时,宜用较舒缓的节奏;表现奔放激昂的感情时,宜用较急促的节奏;表现大起大落的感情时,宜用急缓相间、转换跳荡的节奏。所以唐代的近体诗不仅要押韵,还要讲究平仄格律,就是为了加强诗歌抑扬亢坠的节奏感。宗白华在《美学散步》里说:“中国书法本是一种类似音乐或舞蹈的节奏艺术。”我们也可以说,节奏之于书法,是它的外形,也是它的生命,是评价书法作品水平高低的关键所在。它的节奏表现在书法家书写过程中因用笔的轻重缓急而形成的结构线条、结字、行气、布局的变化。线条或流畅,或凝重;结字或四平八稳,或起伏跌宕;行气或一气贯注,或笔断意连;布局或停匀得当,或计白当黑,从而赋予书法作品千变万化的外在形象。不仅如此,书法的节奏更赋予它丰富深厚的内涵,古人有“书如其人”之说,指的是书法作品不仅反映出一个人的书法水平,还反映出书写者的性情、学养、审美追求。 (选自詹福瑞《诗与书法》,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鲜明的艺术形象是诗歌的第一要素,诗人那无形的思想情感,往往借助诗歌具体的、生动的、可感的艺术形象来表达。
  B.结字的基本要求是“奇而稳”,即在遵守大家公认的结字规范的前提下,自出新意,追求书法结构形态的变化之美。
  C.布局包括字的大小、字距的疏密、行距的排列,以及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呼应连贯等,是指书法作品的整体安排。
  D.线条是最见书法家功力之处,线条的高规格要求是,粗重者浑厚而不臃肿,纤细者坚韧而不柔弱,圆转者流畅而不浮滑。
  解析:选B 曲解文意。“结字的基本要求是‘奇而稳’”错,原文为“结字指的是字形的结构形态,它的基本要求是字的重心平稳、短长合度、疏密匀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优秀的书法家注意安排结字、布局、线条的变化,使之构成书法作品的形象性,使作品成为有生命、有空间立体意味的艺术品。
  B.诗人选择相应的节奏表达情感,如用较舒缓的节奏表现平和细腻的感情,用较急促的节奏表现奔放激昂的感情,等等。
  C.唐代的近体诗,因其要求押韵与讲究平仄的特点,从而加强了抑扬亢坠的节奏感,非常宜于表现奔放激昂的感情。
  D.书法家在书写过程中因用笔的轻重缓急而形成的结构线条、结字、行气、布局的变化,便是书法作品节奏的生动体现。
  解析:选C 张冠李戴。依据第三段原意,“抑扬亢坠的节奏感”与“急缓相间、转换跳荡的节奏”意思相同,所以应是“宜于表现大起大落的感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人们审美观念的相通性体现在不同的艺术门类之中,诗歌与书法的审美相通性主要表现在形象性、节奏感两个方面。
  B.书法借助笔墨在纸上塑造的形象来表现书写者的性情、学养、审美追求,它是诉诸视觉的平面造型艺术。
  C.节奏是诗歌的外形,也是诗歌的生命,相反,散文、小说、戏剧文学里的对白、唱词等则不具有诗歌的节奏感。
  D.虽然书法的形象性可以体现书法作品的美感和书写者的艺术个性,但评价书法作品水平的高低关键还要看节奏。
  解析:选C 扩大范围。“散文、小说、戏剧文学里的对白、唱词等则不具有诗歌的节奏感”错,原文“节奏感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散行文字的最重要的标志”只是强调诗歌具有节奏感,并没有完全否认其他文学样式的节奏感,同时,这里提到的是“散行文字”,而唱词一般是有节奏感的韵文。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父亲的电话
  芦芙荭  
  父亲真是老了,耳朵越来越聋,你在他耳朵旁扔个炮仗他都不会有任何反应。世界于他来说,只有一个字:静。
  那时,母亲的身体还好。我们给家里打电话时,就打给她。然后,母亲再把我们通话的内容及问候,借助手势以及他们一起生活几十年的经验,传达给父亲。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

本月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