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单元过关检测+综合检测试题(6份打包)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粤教版 / 高中试卷 / 选修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416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7/9/29 14:45:45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4
  • 下载点数: 4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2017-2018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粤教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单元过关检测 综合检测 (6份打包)
  第一单元过关检测.docx
  第二单元过关检测.docx
  第三单元过关检测.docx
  第四单元过关检测.docx
  综合过关检测(二).docx
  综合过关检测(一).docx

  第一单元过关检测
  (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
  一、基础知识(1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4分)
  A.创伤/重创敌军    投奔/奔走相告
  蒙骗/蒙混过关
  B.别扭/别开生面 旋风/旋转乾坤
  专横/横行霸道
  C.谙熟/黯然失色 缜密/半嗔半笑
  炮烙/刨根问底
  D.渲染/煊赫一时 罢黜/相形见绌
  辑录/缉拿归案
  答案:B
  解析:A项,chuāng,bèn/bēn,mēng/méng;B项,biè/bié,xuàn/xuán,hèng/héng;C项,ān/àn,zhěn/chēn,páo;D项,xuàn/xuān,chù,jí/jī。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当前网络信息的内容五花八门,传播速度极快,当我们把不科学、不真实的信息随意传播出去,就是人云亦云。
  B.我们要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更要高瞻远瞩,从宏观角度规划未来,携手共创一个稳健团结、自强不息的社会。
  C.我们要有不怕得罪人的责任与担当,惩前毖后,冷语冰人,对某些同志就要给他们浇浇冷水,降降温。
  D.著名教育家黄炎培认为,人应该“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做到外圆内方,才能既受尊重,又能有很多朋友。
  E.过去一年,全球“厄尔尼诺”现象频现,严重影响农业生产,人们祈求新的一年五风十雨,走出减产歉收的阴影。
  答案:AC
  解析:A项,人云亦云:人家说什么自己也跟着说什么,形容没有主见。根据句意应该用“以讹传讹”。B项,高瞻远瞩:形容眼光远大。C项,冷语冰人:用尖酸刻薄的话伤害人。感情色彩与句意不符。D项,外圆内方:指人外表随和,内心却很严正。E项,五风十雨:五天刮一次风,十天下一场雨。形容风调雨顺。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4分)
  A.篮球场上,十位队员正在激烈地打比赛。
  B.央行日前宣布大幅降息,让很多投资者感慨如今的理财真是愈来愈难:无论是信贷类理财产品、票据类理财产品,还是债券类产品,目前都面临收益率日益减少。
  C.后奥运时代的中国,是被世界关注度更高的中国。适逢世界经济下滑,作为最有前途的新兴经济市场的中国,能否走出困境,担负起世界经济“救世主”的角色,这主要取决于中国在后奥运时代的经济走向是否正确。
  D.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表面上看是品牌、产品、价格、服务的竞争,实质上却是所有企业员工的品质和心态的竞争。
  答案:C
  解析:A项“打”多余,应删去;B项成分残缺,“面临……窘境”;D项语序不当,“所有”应放在“员工”之前。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6分)
  遥远的箕山,渐渐化成了一幢巨影,遮断了我的视线。          我在那个遗址上发掘了很久,但一无所获。
  ①如果是冬日晴空,从那里可以一直眺望到中岳嵩山齿形的轮廓。
  ②箕顶宽敞平坦,烟树素淡,悄寂无声。
  ③而遗址都在下面的河边,那低伏的王城岗上。
  ④山势平缓,从山脚慢慢上坡,一阵工夫就可以到达箕顶。
  ⑤如此空旷,让人略感凄凉。
  A.④②⑤①③      B.①④⑤③②
  C.④①③②⑤ D.①②④⑤③
  答案:A
  解析:④句中首次提到“箕顶”,那么才有后文对“箕顶”的描述,所以②应在④后;横线后的句子提到的“遗址”,显然是在告知其前应是③;而③明显是从上往下看的景象,所以应在“箕顶”之后,即④②之后。排除法,即选A项。
  二、阅读理解(36分)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4分)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孟浩然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
  第三单元过关检测
  (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
  一、基础知识(16分,每小题4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A.癖好/偏僻  蹩脚/憋屈  猝然/猝不及防
  B.遏止/扼制  履行/覆灭  羁绊/放荡不羁
  C.临摹/摹拟  潦倒/无聊  鸦片/信笔涂鸦
  D.甄选/遴选  嗜好/嗜血  提挈/锲而不舍
  答案:C
  解析:A项,pǐ/pì,bié/biē,cù;B项,è,lǚ/fù,jī;C项,mó,liáo,yā;D项,zhēn/lín,shì,qiè。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1)九龙峰古木参天,绿树成荫,泉水淙淙,    ,如同蓬莱仙境,吸引着无数香客游人。
  (2)这些普普通通的场景向世人证明,在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历史进程中,文化事业    ,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3)时下,许多大学生都选择了自主创业。乘着国家对“小微企业”扶持的春风,他们的事业    。
  A.云蒸霞蔚  欣欣向荣  蒸蒸日上
  B.欣欣向荣 云蒸霞蔚 蒸蒸日上
  C.欣欣向荣 蒸蒸日上 云蒸霞蔚
  D.蒸蒸日上 云蒸霞蔚 欣欣向荣
  答案:A
  解析:“云蒸霞蔚”,云气升腾,彩霞弥漫,形容景物灿烂绚丽。“欣欣向荣”形容草木茂盛,也形容事业蓬勃发展。“蒸蒸日上”形容事业天天向上发展,十分兴旺。(1)句是形容自然景观,且强调“如同蓬莱仙境”,应用“云蒸霞蔚”;(2)句由“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可知应用“欣欣向荣”;(3)句强调一天比一天好,故应用“蒸蒸日上”。
  3.下列句子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他有说不清的后悔,道不明的愧疚,怎么就和自己同过患难、共过生死的朋友分道扬镳了呢?
  B.中国斥资约180亿美元来处理长期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并采取包括限制上百万辆汽车上路、改造数千台燃煤锅炉在内的多项措施,为世博会打造了一个更清洁的上海。
  C.政策研究室有关负责人说,政府要逐步改善社会管理职能,破除二元结构,逐步取消农村户口,执行按照居住地登记户籍管理,这是户籍改革的大方向。
  D.有关报道披露,由于长期管理缺位、过度采挖,导致锡矿山地区地质灾害严重,大量采空区未得到有效治理,地面塌陷、地裂缝、滑坡等地质灾害频发。
  答案:B
  解析:A项,介词残缺,在“和”字前面或后面加上“与”。C项,“执行”和“管理”搭配不当,改为“执行按照居住地登记户籍的管理规定”。D项,句式杂糅,去掉“由于”或“导致”。
  4.将下列一组语句组成一段话,语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乐则是调和礼制内人与人之间的思想感情。
  ……
  综合过关检测(一)
  (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导学号55010025)
  山水诗考略
  ①中国古典山水诗究竟源于何时?近人范文澜说:“写山水之诗,起自东晋初庾阐诸人。”这话不无根据,写作山水诗形成一种潮流、一种时尚,的确是在东晋时期,《兰亭集》就是一个突出的例证。
  ②东晋出现大量的山水诗,主要是纷乱的国情使然。东迁的文士几乎都有“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的慨叹,加上受政治暴力和军事暴力的迫害,失落感愈来愈沉重。从清丽无比的江南山水风物中寻求抚慰和解脱,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于是流连山水,写作山水诗便相因成习,以至蔚然成风。另外,在新的哲学思潮如玄学的冲击下,汉朝以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控制日趋软弱松弛,于是出现“越名教而任自然”(嵇康)、“法自然而为化”(阮籍)之类的主张。“自然”指宇宙自然规律,岿然不动的山和变动不居的水,则最充分、最完美地体现了这种规律,也就成了师法的对象,成了精神力量不竭的泉源。
  ③孔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所谓“知者”,就是智慧之人;“仁者”则是仁义之人。为什么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朱熹的解释是:“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原来,知者、仁者的品德情操与山水的自然特征和规律性具有某种类似性,因而产生乐水乐山之情。
  ④另外,与山水亲近还可丰富知识,培养和提高审美情趣以及模山范水的能力。古今诗文大家、艺术巨匠大抵都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经历。“读万卷书”正好可以弥补“行万里路”的不足。由于受种种条件的限制,人们无法遍览全国各地的山水胜迹,便可持山水诗集为“卧游”之具,作纸上的观瞻。这间接得到的知识和印象,与亲身所历、亲目所见自然隔了一层,但收获往往更快捷,也更精粹。
  ⑤好的山水诗总是包含着作者深刻的人生体验,不单是模山范水而已。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以理势入诗,兼有教化和审美的双重功能,它表现出的求实态度和奋进精神,对读者无疑是有力的鞭策和激励。又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除生动再现山林特有的幽静氛围,还揭示了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显然有启迪智慧、拓展襟怀的作用。
  ⑥优秀的山水诗大都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征。所谓“诗中有画”,就是用画笔般的诗句把山水风物中精深微妙的蕴含点染出来,使读者获得直接的审美感受。如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五》把登高的“怡悦”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其中有诗人自己登山的身影,有想象中北山隐者张五的怡悦之情,还有阔远的视野以及闪烁于其间的种种景物。它的突出特点就是表现在一个“远”字上,用远景烘托远意。“远意”没有明说,只是影影绰绰地表现在“心随雁飞灭”的描摹上。勾画远景的笔墨也不多,却很有层次,显示出和谐的韵律与虚静阔远的美,像“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清新淡远,与隐者(包括诗人自身)恬淡高远的情趣相表里,几乎达到天然淡泊的完美境界。
  (选自袁行霈《盛唐的山水诗》,有删改)
  1.下列对山水诗形成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山河之异”的国情对文人的影响,政治暴力和军事暴力的迫害使文人失落感越来越重。
  B.流连山水,从清丽无比的江南山水风物中寻求抚慰和解脱,是受迫害的文人们缓解失落感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C.汉朝以来儒家思想控制日趋软弱松弛,“越名教而任自然”“法自然而为化”之类的主张的出现。
  D.人们可以从山水诗中看到自然风景,虽然与亲身经历、亲眼所见的自然隔了一层,但收获往往更快捷,也更精粹。
  答案:D
  解析:D项,这是从阅读者的角度谈山水诗,不是山水诗形成的原因。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关于中国古典山水诗起源问题,作者认为范文澜“写山水之诗,起自东晋初庾阐诸人”的说法是有一定的依据的,《兰亭集》就是一个突出的例证。
  B.孔子说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可以从“知者”“仁者”的品德情操与山水的自然特征和规律性具有某种类似性的角度来解释诗人喜爱山水的原因。
  C.由于受种种条件的限制,人们无法遍览全国各地的山水胜迹,所以古今诗文大家、艺术巨匠大抵用“读万卷书”来弥补“行万里路”的不足。
  D.“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以理入诗,兼有教化和审美的双重功能,它表现出来的求实态度和奋进精神,是作者深刻的人生体验在诗句中的凝练。
  答案:C
  解析:C项,张冠李戴,用“读万卷书”来弥补“行万里路”的不足的是阅读者,不是“古今诗文大家、艺术巨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岿然不动的山和变动不居的水,最充分、最完美地体现了宇宙自然的规律,它们成为诗人师法的对象,成了精神力量不竭的泉源。
  B.“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既生动再现了山林特有的幽静氛围,还揭示了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使“噪”与“静”、“鸣”与“幽”在审美感受中统一起来。
  C.诗人用画笔一样的诗句把山水风物中精深微妙的蕴含在诗中点染出来,于是产生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效果,使读者获得直接的审美感受。
  D.孟浩然的诗句“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很有层次地描绘出了远树、江畔沙洲的虚静阔远之美,与隐者的情趣相表里,达到了天然淡泊的完美境界。
  答案:D
  解析:D项,“达到了……”表述太绝对,原文是“几乎达到”。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2017全国高考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题。
  天 嚣
  赵长天
  风,像浪一样,梗着头向钢架房冲撞。钢架房,便发疟疾般地一阵阵战栗、摇晃,像是随时都要散架。
  渴!难忍难挨的渴,使人的思想退化得十分简单、十分原始。欲望,分解成最简单的元素:水!只要有一杯水,哪怕半杯,不,一口也好哇!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

本月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