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5000字。
祝福
广州市第一中学 杨雪梅
一 、目的要求
1.了解封建主义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是绞杀中国劳动妇女的四条绳索,从而憎恶罪恶的封建伦理道德,认识封建制度的吃人本质。
2.学习运用肖像描写、环境气氛渲染为刻画人物,表现主题服务的写作方法。
3.掌握课文在结构上的特点,进一步领会倒叙写法的作用。
二、要点难点
1、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封建社会、旧礼教吃人的罪恶。
2、深刻、生动的人物形象和多种多样刻画人物的方法。
3、简洁、优美的写景、抒情及其作用。
4、用倒叙方法安排情节,用第一人称写法叙述故事。
三、写作背景
1、鲁迅作品回顾
2、写作时间、发表
《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年3月25日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六号。
3、写作背景:当时的中国是怎样的一个社会?
小说《祝福》写于1924年2月。它所反映的是从辛亥革命失败后直到1924年以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村现实。这正是中国社会急遽变化时期。
鲁迅曾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1911年)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但并没有把整个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推翻,以袁世凯为头子的北洋军阀窃取了革命胜利果实之后,一方面大搞卖国投降活动,一方面拼命维护中国的封建宗法思想和制度。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只推翻了帝制,并没有从根本上摧毁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被彻底摧毁。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所以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之下,依然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政权还是掌握在地主阶级和官僚买办的手里。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
当时,北京文化界自"五四"退潮以后,景象荒凉。资产阶级右翼知识分子加紧投靠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大刮"整理国故"、"尊孔读经"的妖风,妄图继续用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来毒害人民。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
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绳索,而农村的劳动妇女所受的压迫最深,痛苦最大。她们不仅没有地位,而且没有人身自由;如果是再嫁寡妇,就更加受人歧视,甚至连劳动和生活的权利也被剥夺了。
4、鲁迅对妇女解放问题的关注
鲁迅对妇女解放问题也很注意。这篇课文所反映的就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农村妇女的悲惨命运。1918年鲁迅曾在《我之节烈观》一文中批判了封建统治者编造的谎言:如果女子不愿守节,那么她再嫁以后,便被前夫的鬼捉去,落了地狱;或者世人个个唾骂,做了乞丐,也求乞无门,终于惨苦不堪而死去。
在小说《祝福》中,鲁迅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一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有力地控诉了封建宗法思想和制度"吃人"的罪恶本质。鲁迅塑造的祥林嫂这一艺术形象,并不只是一般地写出一个劳动妇女的悲惨遭遇,而是揭露了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揭露了辛亥革命失败以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黑暗现实,对封建宗法制度作了十分有力的控诉。
这篇《祝福》就是作者怀着对劳动人民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揭露吃人的社会制度和旧礼教的罪恶,以唤醒人们来"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鲁迅全集》第一卷《灯下漫笔》)。揣摩鲁迅在这样一种政治文化背景下写作《祝福》,其用意揭露"整理国故"、"尊孔读经"的妖风所宣扬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究竟是些什么货色。
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历史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因此,揭露和批判封建宗法思想和制度,反击复辟逆流,就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历史使命之一。
《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是《彷徨》的第一篇。当时鲁迅还是个革命民主主义者,对于革命形势的发展和其它一些重要问题,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进行分析,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和颓唐。反映到创作上,《彷徨》就没有象写《呐喊》时那样地有意地"使作品比较的显出若干亮色"。但这时的鲁迅,虽然"彷徨",却是"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积极地求索,不懈地战斗的。因此,这一时期创作的的《祝福》等篇小说,带有一些悲凉的情调,却仍充满强烈的愤怒,具有猛烈的战斗力。
5、短篇小说集《彷徨》及其写作背景
《彷徨》共收十一篇短篇小说,写于一九二四至一九二五两年时间。
当时,中国革命运动正在南方蓬勃发展起来,鲁迅住在北洋军阀统治中心的北京,没有直接参加革命运动,还没有和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紧密地结合起来。
这时的鲁迅基本上是一个民主主义者,虽然"憎恶这熟识的本阶级,毫不可惜它的溃灭"(《二心集·序言》),但是还不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革命形势的发展和革命中的一些问题。他看到"五四"之后,《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五四"时期的新文化战士,"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样变化,并且落得一个’作家’的头衔,依然在沙漠里走来走去……成了游勇,布不成阵了"(《自选集·自序》)。这处境使他感到孤军作战的寂寞,战斗的意气也冷却不少。"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题彷徨》),就鲜明地体现了他的这种心境。这必然要影响到他的创作。
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是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但鲁迅毕竟是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澹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正如他在《彷徨》前面的题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彷徨》中没有象写《呐喊》时那样有意地"删削些黑暗,装点些欢容,使作品比较的显出若干亮色"(《自选集·自序》)。但这时的鲁迅虽然"彷徨",却是"荷戟"的。他执着于现实,"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纪念刘和珍君》),他不懈地战斗,积极地求索。
在《彷徨》的扉页上,特意借题屈原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正体现了这种精神。这种不懈战斗、积极求索的精神,即使鲁迅能够不断地前进,也使他这一时期创作的《祝福》等篇小说,虽然带有一些悲凉的情调,却仍充满强烈的愤怒,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