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教案51
- 资源简介:
约2940字。
《秋 水》教案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正确译讲全文,归纳文言知识
3、了解文章的寓意并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体会
【教学重点】
正确译讲全文,归纳文言知识
【教学难点】
了解文章的寓意并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体会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课时安排】
1课时
【讲授新课】
(一)明确目标
师:本节课,我们共同学习《秋水》,这一课的学习目标是:(投影出示学习目标)
(二)检查预习
师:我们首先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1、《秋水》的作者是谁?你对他的了解有多少?
(先提问学生,再把有关内容投影到屏幕上请学生朗读一遍。)
庄子,名周,字子休(约公元前369年—约公元前286年),战国时代思想家、文学家。宋国蒙城人,曾任蒙漆园吏,但不久辞去,不愿和统治者合作。他一生贫困,身居陋巷,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布衣服,甘愿闲居独处。他继承并发扬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
2、《庄子》是一本怎样的书?
(先提问学生,再把有关内容投影到屏幕上请学生朗读一遍。)
《庄子》一书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作,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成书于战国中晚期。现存三十三篇,后人将整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所作。书中多寓言,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庄子》一书风格独特,它把深奥玄妙的哲理与生动具体的形象熔于一炉。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捭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三)朗读课文
师:接下来我请几位同学轮流朗读课文,比一比谁声音响亮、读音准确、停顿正确,其他同学认真听,准备纠正他在朗读中出现的错误。
1、学生先自由朗读,若有不会读的字词,借助书下注释或工具书自行解决。
2、喊生轮流朗读,出现问题教师喊其他同学纠正,师对生的朗读情况适当评价。
生可能出现的读音错误:泾jìng涘sì渚zhǔ旋xuán少shǎo殆dài难nán
生可能出现的停顿错误: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指导学生读出“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望洋向若而叹”时河伯的神态。
3、听一遍录音。
4、全班同学再齐读一遍。
(四)课文译讲
师:下面我们要解决课文的译讲,大家在预习过程中有没有在课文的译讲上遇到什么困难?
1、学生质疑问难。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要喊其他同学回答,尽可能使问题的正确答案从学生嘴里说出来。
2、学生质疑问难之后或没有学生提出问题,则老师叫同学轮流译讲课文,每人一句,先读原句,再讲重点字词,最后翻译整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