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ppt110(课件+教学案+课时跟踪检测,3份打包)
- 资源简介:
课件共63张,文字材料约17220+5410字。
第9课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一)作者简介
生平经历 梁实秋(1902—1987),原名治华,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生于北京。1915年就学于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1923年留学美国。回国后,曾先后任教于东南大学、暨南大学、青岛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主编《时事新报》副刊、《青光》、《益世报•文学周刊》、《中央日报》副刊、《平明》等。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幽默感, 1949年后曾任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
作品 散文集《雅舍小品》;文学评论集《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主编《远东英汉大辞典》。
评价 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二)人物轶事
率直,独特证婚词寄爱徒
徐志摩是梁启超的爱徒,梁启超爱志摩,在婚姻问题上又怨志摩。在他看来,徐志摩遗弃发妻已是大逆不道,追求林徽因不成之后,又去爱朋友的夫人,那是大逆不道之最了。
徐志摩之父提出两个条件应允徐志摩和陆小曼结婚:一是必须请梁任公证婚,胡适做媒人;二是结婚费用自理。梁启超本来不答应为他们证婚,无奈胡适苦苦相求,又实在是师生关系难舍,只好答应做证婚人,但是说明婚礼上他讲什么由不得外人。
1926年10月3日,徐志摩、陆小曼的婚礼举行,宾客如云,连陆小曼的前夫王受庆也送来了贺礼。事前,徐志摩和陆小曼的恋爱事迹已经传得沸沸扬扬,这一天总算是好事多磨有了结果,而且梁启超亲自证婚,让朋友们为徐志摩松了一口气。
在众宾客的期待下,梁启超发表证婚词:“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学问方面没有成就;你这个人用情不专,以致离婚再娶……你们二人都是过来人,离过婚又重新结婚,都是用情不专。以后要痛自悔悟,重新做人!愿你们这是最后一次结婚。”
婚礼上徐志摩、陆小曼自是羞愧难当。礼堂里鸦雀无声,梁启超说完证婚词后很久宾客们才从惊愕中清醒过来,不过他们心里皆非常佩服:这才是梁任公,秉正率直。
事后,梁启超说:我平生演讲无数次,唯有这一次最为特别。徐志摩说:我听了先生多少次课、谈话,唯独这次最铭心刻骨。
(一)背景链接
1922年3月,梁启超应清华文学社的邀请,在清华学校作了《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的专题演讲。本文即是梁实秋对这次演讲的记述。课文题目为“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好像是记事,其实是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并表达对老师的崇敬之情。
(二)博览悦读
对梁任公先生的爱国情的解读
一、引用《桃花扇》的部分内容。关于此点,
……
课时跟踪检测(九)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一、语言表达专练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看着遭拐卖5年、被民警解救回到身边的女儿,这位为找寻女儿付出了无数心血,历经了许多艰辛的母亲高兴得捶胸顿足,喜泪横流。
B.从去年10月份,到今年3月份,我国小麦主产区一直都是风和日丽,滴雨不下,干旱严重威胁着今年的粮食生产;为减少损失,中央下发了抗旱专项资金,解放军各部队也抽调兵力奔赴抗旱第一线。
C.季羡林老先生上课时旁征博引,还不时夹着所引史料的数种语言,这使得外语尚未过关、文史基础知识贫乏的学生,简直不知所云。
D.今年的“五四”联欢会上,我们的老头子(同学们对本班班主任的昵称)也粉墨登场了,你看他手舞足蹈,像模像样,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
解析:选C A项,捶胸顿足:形容极度焦急、紧张或悲伤,不合语境;B项,风和日丽:微风和煦,阳光明媚,多形容春秋季节的晴好天气,用来形容旱灾,不妥;D项,手舞足蹈:形容极其高兴,一般不用来形容表演。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后,通过央视再次发力,推出一档集文化、益智、娱乐于一体的大型电视竞猜节目《中国谜语大会》。
B.面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我国的经济在第三季度还能够保持稳步增长,表明我国应对经济危机的调控措施和抵御危机的能力不断提高。
C.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的影响可谓深之又深,它不但对老一代知识分子进行了无情的摧残,也使中国的经济至少倒退了30年左右。
D.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有关莫言作品能否入选中学生教材的话题引起热议,其中语文出版社中学语文教研组已经确定将莫言作品收录在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
解析:选D A项,滥用介词,淹没主语,删去“通过”。B项,搭配不当,“调控措施”与“不断提高”不搭配,在“调控措施”后加“不断加强”。C项,成分赘余,去掉“至少”或“左右”。
3.填入下文空白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清华学校请他作第一次的演讲,题目是“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____________________。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A.倒不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也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实在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