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200字。
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
浙江永嘉鹤盛中学 周作云
内容摘要:自主学习已经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它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作为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课改的三个阵地——学校教育,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社会教育,强化自主学习的能力;家庭教育,深化自主学习的效果。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关键词:自主学习 环境 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 社会教育
长期以来,“传道、授业、解惑”,这六个字影响、指导着千百年来的为人师者。然而,“传”、“授”、“解”的主体都是“师”,如此一来,很多人自然而然地把老师当成了课堂教学的主体,一切都由老师唱主角,课堂成了老师表演的地方。 “天底下没有两张完全相同的树叶”,更何况是活生生的来自不同家庭、具备不同资质、拥有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们呢?因而,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浪潮中,自主学习就成了现代教学方法中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了时代的呼唤。那么,如何让学生主动地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探求知识的宝藏呢?我认为应充分利用好学校、社会、家庭等教育资源,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环境。
一、学校教育,形成自主学习
1、形成民主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师要与学生建立一种伙伴性师生关系,能蹲下身来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想学到什么”、“想知道什么”、“想发现什么”等,耐心听取每位学生的发言,积极评价每位学生的表现,正确对待每位学生的质疑,即使是不合理的问题,也应宽容,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求异思维,使他们充满自信地学习,满怀希望地探索。如教学《孔乙己》一文,我紧抓最后一段:“我到现在终于没有看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探究:孔乙己究竟死了没有?学生在讨论研究的过程中形成了两大阵营。交流中他们又产生了新的问题:如果他没死,去哪了呢?如果死了,临死时又是怎样的情形?整个过程我并没有去左右他们的思维,而是让他们自主阅读,合作探究,分析归纳,获取知识。课后他们纷纷按自己的想法给原文续了尾,收效良好。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宽松、民主、和谐的环境中学习才能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2、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传统教育模式下的学生只是一个“盛水容器”,老师这桶水给你多少就装多少,使学生养成“听老师所讲,记老师所写,说老师所说”的“习惯”,而现代教育下的学生应是“挖掘机”,要主动地去开采。“人的主体性从根本上说,就是人在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作为教师,只有教会学生自主探究,使其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才能收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效果。如我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先引导学生:这两个骗子从皇帝那弄到那么多金银财宝,靠的是什么手段?学生概括为一个“骗”字,然后我就从这人“骗”字入手,引导学生提出了一系列问题:皇帝为什么这么容易上当?骗子胆子真大,他们是怎么想到去皇宫行骗的?大臣们为什么都不说真话?那个小孩子为什么要说真话?……我让组长用画写板把这些问题都一一记录下来,再由学生自由选择读法,自主求知,然后由学生讨论交流观点,发表见解,学生自主学习贯穿始终。课后,我布置学生写想象作文:以“两人径往皇宫走去”作结尾,想象这两个骗子到皇宫行骗前的活动;游行大典回来后……两题任选其一。从交上的作文来看,大部分的作文想象丰富而又合乎情理,可见这堂课收到了良好效果。在这堂课里,学生成了“主角”,而教师则成了“配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