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2000字。抓住上帝的一只手——高考作文指导
天机云锦用在我 剪裁妙处非刀尺
——提高写作水平
你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吗?
公元819年,也就是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据《新唐书·韩愈传》记载,当时,潮州境内的韩江有鳄鱼,把百姓的畜产都快吃光了,百姓们穷困不堪。韩愈就亲自去察看,把一羊、一猪扔进水里,还写了一篇《祭鳄鱼文》作为祝词。文中,命令鳄鱼“尽三日,皆率其丑类南徙于海”,不然,七日后将率乡民把鳄鱼杀尽。据说,在祭过鳄鱼之后的那天晚上,暴风雨大作,电闪雷鸣,江水翻腾西移。从此,潮州再没有鳄鱼侵扰了。
很多同学看到这里,会感叹:这篇祭文好厉害呀!文章居然有这么大的威力!
文章是否真有那么大的威力,我们姑且不谈,但只要是一个有文化的人,即便是从事理科、工科的工作,如果不会写文章,也是要吃苦头的。写作水平对一个人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那么,怎么提高写作水平呢?香菱学诗的故事能给我们较具体、较全面和较深层次的启迪。
《红楼梦》中的香菱原出生于小康之家,后来卖到薛宝钗家。因此她从小没受过什么教育,自然也不会写作了。后来,薛宝钗把她带进大观园,香菱看见宝钗、黛玉等人经常泼墨挥毫,吟诗作对,也萌发了写诗的要求,并拜林黛玉为师。
黛玉说:若真想学写,那么先读王维的诗100首,再读杜甫的诗120首,进而再读李白的诗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这些人的诗作底子,然后读陶渊明等人的作品。并且,不是一般浏览,而是精研熟读,细心揣摩,要自己有悟,香菱果然又读又想,常常深夜不睡,薛宝钗催她休息,香菱竟然好像没听见一般。黛玉见香菱读诗有体会,便教她写诗,出了个题目是“月”,规定诗韵,从此,香菱茶饭无心,坐卧不定,聚精会神地琢磨,写出了初稿。黛玉看了,说是有些意思,只是措词不雅,让她重写。香菱听后,天天在池边树下、山岩之旁出神,进入痴迷状态。她终于将“月”一诗改得自己满意了,兴冲冲地找黛玉,正巧宝钗也在场。宝钗看了香菱的诗,说:“题目是‘月’,你写的是‘月色’,仍然没写好。”这意思是说,香菱的诗扣题不紧。但她却不灰心,一个人走到阶下竹前,耳不旁听,目不旁观,又呕心沥血了。晚上,她对着灯光想得出神,直到
练就一双“钻石眼睛”
——学会观察
一个年轻人拜师,希望师父教他认识人生真相,师父只教他洒扫、泡茶、接待宾客,闲暇时静心观看这个世界,过了几天,弟子问师父:“师父呀!您什么时候才能教我人生的真相呢?”
过了一阵,弟子更着急地问:“师父呀!你到底什么时候才告诉我人生的真相呢?”
师父被问烦了,交给他一块石头,说:“你拿它到菜市场、玉石市场和钻石市场去估价,不要真的卖了,只要了解价钱。”从市场回来,弟子欣喜若狂地报告:“师父,在菜市场,有两个人想买这块石头,一个人出价十元,买回去做秤砣,另一个出价二十元,买回去做砚台;在玉石市场,有人出价五十万元,说这石头看起来非常稀有;在钻石市场,有人开价五千万呢!说这是一块最完美的钻石。
师傅说:“没错!这是最完美的钻石,可是只有用钻石的眼睛才能看见它的价值。你每天追着我问:什么才是人生的真相,用菜市场的
一滴曹溪水,涨起十八滩
——搜集与积累写作材料
大家知道顾炎武吗?他是明清之际的学者,更是一位具有凛然民族气节的爱国者,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亭林诗文集》等。据说他出外旅游时,总是沿途询问风俗民情,特别是到了边关要塞,就请退役老兵讲当地的历史沿革及山川利弊,听到与自己的知识有出入的地方,就找附近茶肆小店住下,取书核对,细细考校,以补书上所没有的或改书上不准确的,做出新的注释。他的《天下郡国利病书》就是如此写成的,对研究中国古代地理,具有极重要的价值。
一个人的直接见闻毕竟非常有限,要想得到丰富的写作材料,必须广泛搜集、长期积累。听别人口传,是搜集材料的一条渠道。传说蒲松龄为了写《聊斋志异》,曾经在村边大树下,铺上一张芦席,摆上烟、茶,热情地招呼过往行人在这里歇息。烟、茶是不收钱的,但要求行人讲个故事。不论这个传说是否可靠,但是我们可以推想,《聊斋志异》中的四百九十多个故事,既不会是作者亲眼所见的,也不会是作者凭空想出来的,而是作者经过四十多年广泛搜集,逐渐积累,然后才创作出来的。
这样的事例,真是数不胜数。唐代的郑棨说他的诗在灞桥的风雪中;李贺骑驴出游,在驴背上放一锦袋,遇见好的风物,就写在纸片上,投入锦袋中,回家再将这些推敲成诗句,人们称他的这个材料袋为“诗囊”;俄国作家果戈里从中学开始就注意从生活中搜集写作素材,他有一个490页的大型笔记本,记录了各种搜集来的材料,他自己在封面上写道:“万宝全书或日用百科全书,编者:果戈理。1826年。”美国作家杰克·伦敦冒充水手深入贫民窟,与一切人交朋友,搜集各种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