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800字。
朱自清散文的又一面
富按:“作品只有通过读者的解读和接受,才能实现由无生气的意义痕迹向有生气的痕迹转换,才能使文本的意义及其审美存在的方式,得到一个被展现的过程,只有这样才算是作品的完成。”(《文学解读学导论》,曹明海,P3,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7月)
中学课本里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可谓别具一格,多少年来也不知影响了多少人。但是在崇敬他的散文的同时,我们也不能不感到些许遗憾:我们对于朱自清散文的解读有着单一的、片面的倾向。很少有人能深入到朱先生的作品内核之中,用多角膜的复眼看到朱氏散文背面的一个阴影。余光中《论朱自清的散文》用了一万二千字的篇幅阐述了我们不曾设想的朱自清散文的又一面,原文载于《余光中选集·语文及翻译论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2月第一版,P30-52。兹将原文有关课文部分仅作字句删节,摘要如下,以供大家教学时参考。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任何一部文学作品,只有经过读者的不断解读才会富于生命力,也只有我们这样做了,也才会使我们的语文教学闯出一条生路。下面是这部分文字。
欢迎大家发表不同看法。我们殷殷以待焉。
朱自清是五四以来重要的学者兼作家,他的批评兼论古典文学和新文学,他的诗并传新旧两体,但家喻户晓,享誉始终不衰的,却是他的散文。三十年来,《背影》、《荷塘月色》一类的散文,已经成为中学国文课本的必选之作,朱自清三个字,已经成为白话散文的代名词了。近在今年5月号的《幼狮文艺》上,王灏先生发表《风格之诞生与生命的承诺》一文,更述称朱自清的散文为“清灵澹远”。朱自清真是新文学的散文大师吗?
试看《荷塘月色》的第三段: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这一段无论在文字上或思想上,都平庸无趣。里面的道理,一般中学生都说得出来,而排比的句法,刻板的节奏,更显得交待太明、转折太露,一无可取,删去这一段,于《荷塘月色》并无损失。朱自清忠厚而拘谨的个性,在为人和教学方面固然是一个优点,但在抒情散文里,过分落实,却有碍想象之飞跃,情感之激昂,“放不开”。朱文的譬喻虽多,却未见如何出色。
且以溢美过甚的《荷塘月色》为例,一篇千把字的小品文,用喻不可谓之不密。细读之余,当可发现这譬喻大半浮泛,轻易,阴柔,在想象上都不出色。也许第三句的譬喻有韵味,第八句的能够寓美于丑,算上小小的例外吧。第九句用小提琴所奏的西洋名曲来喻极富中国韵味的荷塘月色,很不恰当。14个譬喻之中,竟有13个是明喻,要用“像”、“如”、”仿佛”、“宛然”之类的字眼来点明“喻体”和“喻依”的关系。在想象文学之中,明喻不一定不如隐喻,可是隐喻的手法毕竟要曲折、含蓄一些。朱文之浅白,这也是一个原因。唯一的例外是以睡眼状灯光的隐喻,但是并不精警,不美。
朱自清散文里的意象,除了好用明喻而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