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深圳高三二模高分作文点评(二辑)
- 资源简介:
约20240字。
2018年深圳高三二模高分作文点评(二辑)
2018年深圳高三二模高分作文点评(二辑)
深圳市教科院 葛福安
目 录
序号 题目 得分 点评
01 在生活中践行儒家文化 54 廖语眉
02 知其黑,守其白 53.5 王建鹏
03 德不孤,必有邻 57.5 李晓林
04 心怀仁礼,何处不芳馨 54 陈晓彦
05 践儒家文化,创造美好生活 54 蔡明明
06 取儒文化之精,融新思潮于理 53.5 潘用明
07 给那位同学的一封信 55.5 李寒芳
08 让儒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53.5 朱琳琳
09 千载儒文化,今朝犹可行 53 於胜成
10 从思想上获得一剂良药 54 牛 程
编号:01号 考生号:0307207194 得分:54
在生活中践行儒家文化
(题目既有对材料的关联,又表明了作者的观点。考场作文如此命题,醒目鲜明,很好!)
这位同学(称谓开篇,体现交际意识)的想法是多数人都有的疑问,(:)我们赞同认可儒家文化,但在生活中,究竟该不该依据儒家思想行事呢?(“依据儒家思想行事”呼应题目中的“践行”,语言富于变化,好。)
(文章第一段切入准确,突出问题核心,入题快。)
我的答案自然是肯定的——我们要“约之以理”、“以德服人”,要“推己及人”、“以和为贵”,但我们更需要先明确我们自身的“义利观”,明确孟子提出的“养浩然正气”的义利观。(义利观”一词可谓直指核心。不过,所引孟子“养浩然正气”,能否指向义利观,值得思考。)
(文章第二段回应第一段的疑惑,态度坚决,观点鲜明。但是文章立意焦点的“义利观”缺少必要阐释,以至于后文的论证显得飘忽不定。“义利观”应该是对“义”和“利”以及二者关系的看法,它直接关联 “义”与“利”冲突的最终解决,不得不说。)
这位同学担心如若真的“推己及人”、“约之以礼”,却会连公交车都挤不上去,正是义利观的一种体现。担心自己在守“礼”的时候,旁人却将你的“礼”看作让步,而你觉得在让步的时候,自己吃了亏。(“礼”和“义”的关联缺少界定。既然在辩证思考“义利观”,应该将“吃亏”和“利”关联才好。)而孟子提出的“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义利观(这是“义利观”吗?)却是将义摆在了第一位的,多少人愿意“舍身而取义”,(:)因此当你真的挤不上公交车的时候,便是你和旁人义利观共同体现的时候了。(表达不清)你率先产生了“让渡”心理,让旁人先上车,这是“义”,旁人挤上了车,这是“利”。当然,当你率先作出让渡行为的时候,你一定不会挤不上公交车。(为什么?没交代清楚。)
(这一段想法很好,再次将材料和观点相接,这是文章的核心部分,很好的一个立意,但稍显不足的是论证分析有些流于表面,没有真正揭示二者的关系,有点可惜!)
中国人在传统儒家思想中浸泡千百年,在内心深处都潜藏着“礼”的思想。(此处的“礼”与前面的“义”有怎样的关系呢?缺少说明。)我们是华夏古国、礼仪之邦啊——不论是“恪己守礼”,还是“以礼待人”,都在我们脑海中根深蒂固。你的让渡为“礼”,其他人也自然会以礼相待。(这样的推论太武断,致使文段又回到原点:你让,别人不让,怎么办?这是整个问题的焦点,却恰恰没有说明白!)礼的思想被激发,自然是先来后到,整整齐齐地排好队再上车。瞧我,这么多年来以礼待人,从未因挤公交车与人红过脸。当然,开个玩笑。
(本段能从事件中走出来,延伸到儒家礼仪的中国文化共同的背景,让“让渡”成为可能,也让思考有了延伸。如果能将“义”与“利”的关系论证出来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