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240字。
语文新课改走出误区之我见
武汉市洪山中学 梁 姣
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推向深入,教师们在领会课改精神,在不断总结,不断提高的同时,也感觉到课改的确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我结合自身实际和平时听课思考,认为落实课语文新课标还须走出五大误区。
一、教师由“填鸭人”变成了“守夜人”
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十分明显,教学内容教学进程,教学评价都由教师单方面决定,面对嗷嗷待哺的学生,教师就相当是“填鸭人”,这种角色的局限性显而易见。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尊重和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成为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的主要方向和主体内容,这适应了时代的发展,体现了对教育规律的尊重,更是我们对传统语文教学做了深刻反思之后的必然选择。但是,有此教师对此理解出现偏差,为了让学生自主,一堂课教师都是按照自己的设想,主动让了“平等中的首席”位置,甚至不组织课堂教学,退出教学舞台,成为一个奉行“管得越少越好”的“守夜人”。这种角色的错位;会使教师从牵着学生鼻子走变成跟在学生屁股后面走,不利于发挥教师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的角色作用。因此我认为课堂教学中教师既是主导者,又是特殊的阅读文本,应以其丰富的阅读经验引领课堂教学的主流,在充分调动学生自主阅读积极性的同时,不忘正确导向,开启思维,适时示范,精要点评,这样课堂有了“主心骨”0才会走向更深的殿堂。
二、忽视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对传统语文教学重知轻能弊端的有力矫正。
矫枉不能过正。有时在听课赛程中常见“你觉得哪里最精彩?”“文章哪里令你最感动”,这此问题本身提得很好,但是我们在设计这些环节时常常忽略了目的性,你想让学生通过说精彩,感动得到什么?是对写作手法的了解?还是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