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利用课文资源,提升学生作文文采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7000字。
【作文备考】
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提升学生作文能力,是广州市高三语文中心组作文备考的重要思路之一。如何将这种备考的思路转变为具体的备考措施呢?围绕这一问题,下面三位老师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她们的实践都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其中凌苑玲老师注重训练设计的层次和序列,王雪梅老师侧重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这种作文备考策略进行探讨,任玉玲老师文情并茂地展示了“一例多指”活用材料的具体做法。从三位老师展现的学生习作来看,她们的实践令人欣喜,也必将给各位老师以启示。
充分利用课文资源,提升学生作文文采
广州市西关培英中学 凌苑玲
在语文高考中,作文是重头戏,其中语言又是作文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2003年《考试说明》中将原先的“结构完整,语言通顺”调整为“语言通顺,结构完整”,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所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成为作文备考的关键。那么,在有限的备考时间里,我们可以通过怎样的语言训练,使学生的文采飞扬起来呢?
我认为,语文教师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课文资源,结合扩展、仿写来提升学生作文文采。具体操作可分“三步走”:首先,教师对课文资源进行筛选,按照句式和内容归类,确定借鉴的重点;然后,针对这两个特点,精心设计训练题。文辞优美的,可以抽取典型的句式做仿写训练;重在精神濡染,可将其中的人物、事件作为扩展的对象。最后,从简单的句式仿写提升到段落的扩展训练,并围绕这些材料进行多话题、多角度的训练,使学生对材料的运用真正做到游刃有余。
下面是我针对高中课内文言文的所设计的训练题以及学生作业的整理,其中对《赤壁赋》的训练侧重于对句式的模仿,《史记》单元的训练侧重于段落的扩展,为全文的写作做准备。
一、《赤壁赋》课堂仿写训练整理
练习题目1
仿照《赤壁赋》优美的语言样式,写你熟悉的内容,注意使自己的语言富于文采。原句: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语言样式
“□□□□□□①”,此非□□□②之诗乎?□□□□□□□□□③,此非□□□④之□□□□□□⑤者乎?
(明确:①处引用诗句,②④处填入该诗句之作者名,③⑤处填入与作者相关的景与事。语句应表现出这个人物形象的某种品性或风格或表达某种哲理)
例句
1.“时运不齐,命途多舛”,此非王子安之诗乎?饮贪泉而不贪,处逆境而乐观,此非子安之豁达之情怀者乎?(注:句子引用王勃之诗,表达他的乐观豁达的情怀。此文段适用于写“豁达”“乐观”“知足常乐”类话题作文)
2.“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此非浪漫诗仙李太白之诗乎?面对挫折,笑对痛苦,他拂袖而去,遍访名山,此非太白千古飘逸之浪漫情怀者乎?(注:句子引用李白之诗,表达他面对挫折的态度。此文段适用于写“挫折”类话题作文。)
练习题目2
思路进一步扩展,由古及今,由课本到课外,写一个人物形象,比如母亲、教师、医生等等。(用现代汉语)
例句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不是吟咏母亲的恩情的诗句吗?孟母三迁,赵太后送子作人质,这不是母亲为子女的前途而考虑深远的体现吗?
学生作品举例分析
(说明:练习按仿写题满分为3分计分。所仿语句能按照仿句的要求,写出一个人物形象,把这个人物形象相关的景与事联系起来,从而表现出该人物的某种品性或风格或表达某种哲理,且能做到语言表达流畅,得3分。次之得2分或2分以下。)
1.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此非著名诗人曹孟德之诗乎?他渴望招纳贤才,以实现统一国家的伟大愿望,此非孟德之壮志情怀者乎?(3分)――黎嘉莉
2.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非陶渊明之诗乎?不求荣华富贵,只求归隐山田,此非五柳先生清高之情怀者乎? (3分) ――潘嘉劲
3.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此非杜子美之诗乎?独善其身,兼济天下,此非子美之雄心壮志者乎?(3分)――麦蔼瑜
4.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此非李太白之诗乎?怀憧憬,却违意愿,于是游山水,留名句,此非太白之飘逸情怀者乎?(3分)――麦蔼瑜
5.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此非苏东坡之诗乎?拣尽寒枝,举杯邀月,穿越生死,此非苏东坡之从容洒脱者乎?(3分) 李玉仪
6. “欲度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此非李太白之诗乎?官途受阻,欲归无路,浪迹天涯,观山访海,此非太白之浪子情怀者乎?(3分) ――陈智聪
1.“乌鹊南飞,绕树三匝。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此非曹孟德之诗乎?他仰对天下,厚待贤才,他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此非曹孟德求贤若渴,雄志豪迈之情怀者乎?(2分)(缺欠:语言表达欠精练、准确。后一反问句前半句两个“他”累赘。“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引原文,最好换一种表达。“雄志豪迈”表达别扭。)
修改:“乌鹊南飞,绕树三匝。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此非曹孟德之诗乎?笑对天下,厚待贤才,临江而酾,迎风赋诗,此非孟德求贤若渴、豪迈冲天之情怀者乎?
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此非婉约派李易安之诗乎?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此非清照之惆怅乎?(2分)(缺欠:两个反问没有必然联系。后一反问句的前半句光引原诗,无作具体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