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教案5
- 资源简介:
约7550字。
第15课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一、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包括三部分: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和凯恩斯主义,其中心内容是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为应对大危机而对资本主义运行机制进行的自我调节。具体来看,罗斯福新政使美国摆脱了危机,并且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于此同时,在经济学理论界发生了凯恩斯革命。罗斯福新政的实践和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为二战后一些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借鉴和继承。与前面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形成对比,下启第16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因而在本单元占有重要地位。
二、学情分析
通过初中学习,学生对经济大危机和罗斯福新政的基本史实已大体了解,但对历史事件人物缺乏深入的分析与理解,不能把握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或更高的层面对历史事件人物重新认识,做到温故知新很重要。另外高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思辨能力,但自主学习能力尚欠缺,故可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创设历史情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三、课标要求
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及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
2.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识记 理解
“黑色星期四”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标志以及对美国影响 “大萧条”的含义、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深刻原因 图片展示、问题探究
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新政对美国和以后资本主义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凯恩斯主义的核心主张就是国家干预经济,罗斯福新政是对凯恩斯主义的全面实践。
学习罗斯福总统身残志坚、不怕困难、勇于改革、自强不息的精神。认识到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某些环节的必要性。
经济危机横扫资本主义世界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特点、影响、各国摆脱危机的办法、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的影响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最初解决危机办法、经济危机和各国政治危机之间的关系 图片展示、问题探究、网络查询、分组讨论
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实施的背景、内容、评价 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实质和影响 图片展示、资料搜集、分组学习、合作探究
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主义产生的背景、基本思想、影响 放任自由的经济理论衰落的原因、凯恩斯主义的实质、影响 图片展示、资料搜集、分组学习、
合作探究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罗斯福新政的内容、特点和影响。
2、难点: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及评价。
六、教学方法
1.采用设置情境、设疑引思、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模式,由浅入深,用有效的策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升华情感,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讲述罗斯福新政时,可结合课前准备的图片等资料,突出他战胜疾病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和顽强不息的意志,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七、教学过程
导入:
【教师】展示经济危机图片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更被许多美国人称为“繁荣年代”。面对繁荣,资产阶级得意忘形。被冲昏了头脑的美国总统胡佛踌躇满志地向美国人民许诺:“揭开锅,两只鸡;家家户户小汽车。”就在人们陶醉于永久繁荣的幻想时,一场恶梦悄然降临,不久他就获得了'“饥饿总统”的绰号,这是为什么呢?
一)、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体验探究一:
分析材料、思考:下列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材料一: 到1929年,在美国占人口2%的富人的收入几乎占全部国民收入的60%,而贫困户家庭占总数的60%。
材料二:1920——1929年美国工人工资增长2%,而工厂生产率增长55%……
材料三:寒冬时节,冻得瑟瑟发抖的小女孩问妈妈:“妈妈,我们家为什么不升火呢?”“乖女儿,我们没钱买煤炭!”“为什么没钱买煤炭呢?”“因为爸爸失业了?”“爸爸为什么会失业呢?”“因为煤太多了!…”
----------说明美国国民收入分配严重不均,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社会矛盾就会越来越尖锐,美国经济在发展的本身就潜伏着严重的危机。
也就是说,生产力在发展,购买力在下降,不断增多的商品无法销出,造成生产与消费的脱节。根本原因还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图片或资料----
与此同时,在密西西比河畔,农场主们正在将一桶桶的牛奶倒入河水,把一车车的大肥猪倒进河中。1933年一年就有640万头猪被活活扔到河里淹死,有5万多亩棉花被点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