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850个字。
《故乡》课文理解
[文章结构]
小说按时间顺序,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5)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并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
第二部分(6——77)写“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
第一层(6——8)写老屋的寂寥,更使“我”沉浸在深深的悲凉之中;还写与母亲商定搬家的事情。
第二层(9——33)“我”回忆与少年闰土的友情。
第三层(34——52)“我”见到了圆规杨二嫂。
第四层(53——77)写“我”见到了中年闰土。
第三部分(78——88)写“我”怀着深深的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但“我”并不因此消沉、悲观,而是寄希望于未来和下一代。
[课文理解]
一、阅读1—5段,回答以下问题。
1、第一段中的“冒着严寒”说明什么?
“冒着严寒”写回故乡的季节,写出我回故乡急切心情。
2、第2段描写了哪些景物,起什么作用?
天气阴晦、冷风呜呜的响、苍黄的天、萧索的荒村。写出衰败荒凉的农村景象,衬托“我”悲凉的心情。
3、如何理解第3段的含义?本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先用一个感叹句“阿!”再用一个否定的疑问句。这样写是因为故乡的景象出乎“我”的意料,因而产生怀疑,但又的确是“我”的故乡。对怀疑加以否定,反映“我”的复杂思绪,沉重的心情,为下文作铺垫。在文章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4、怎样理解“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我所感的悲凉”?
眼前萧索的景象与“我”记忆中的故乡造成很大的反差,心中疑惑既而感到悲凉,只得自我安慰,实则流露出一种忧愤之情。
二、阅读6-77段
联系课文,体会下列句子的深刻含义。
1、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做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分明的叫道“老爷!……”
欢喜:见到童年好友。
凄凉:二十几年的世态炎凉使他感到痛苦、难堪
恭敬、老爷:写出闰土在封建等级制度下所受的精神压迫和痛苦,也刻画出了农民闰土与知识分子
“我”之间关系的隔膜。
2、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打了一个寒噤: 闰土居然叫我“老爷”使“我”感到惊异,少年时的纯真友情,完全被封建等级制度观念所代替。
厚障壁:比喻因等级观念而产生的深深的思想隔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