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200字。
新 课 标 下 的 作 文 批 改 尝 试
河南省襄城高中 程 祥
魏书生老师曾讲过这样一段话:摆在我们语文老师面前的有两座大山(指两个班的作文),我们天天像愚那样挖山不止,天天批改,永远也批改不完,效果也不明显。我们也要感动上帝,这上帝就是我们的学生,我们要充分信任他们,依靠他们的力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来搬掉这两座大山。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说:“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重在培养学生自改的能力。”他还说,养成了自改习惯和能力,将“一辈子受用不尽。”我们很赞同这种观点,因为我们知道传统的作文批改的情形是“教师一肩挑,学生看热闹。教师快累死,学生任逍遥。” 可以说传统的精批细改的作文批改模式于学生基本上是无用的。那么,有没有一种方法既能让学生从中获益多多,又可使老师从而获得解放呢?教学中,我们结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饿习惯。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的要求,确定了作文批改创新要通过批改调动学生学习作文的积极性,主动性,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的指导思想。并尝试了指导学生自己批改作文的做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下面结合我参加全国“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科研课题的子课题“两导四改两评一讨论”作文教改实验来谈谈我是如何在新课标理念下指导学生批改作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
一 认真作好思想动员工作,激发批改兴趣。
万事开头难,我刚一给学生讲要搞作文教改实验,要让学生自己批改作文,学生马上就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情绪,他们认为这种做法是老师在装懒,在应付工作,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他们还说学生作文水平低,不能搞好作文批改……面对这种情况,我意识到,只有先搞好思想动员工作,理顺了学生思想,激发出学生的批改兴趣,才能顺利的开展实验工作。
首先我引导学生结合平时的作文批改情况,思考这种批改方法的效果,让他们认识到传统的作文批改方法的弊端,认识到改革作文批改方法的必要性。其次,我帮助学生分析了学生自己批改作文的可行性。学生认为自己的作文水平低,不具备批改作文的素质,我结合文学评论的特点来分析学生批改作文的可行性。从文学评论的角度看,评论家未必一定就是作家,也就是说,写作水平的高低并不能完全决定文学评论水平的高低,作文水平高低也并不能完全决定作文批改质量的高下。从批改实践来看,批改作文首先是阅读原作的行为,事实上,作者的知识、能力在阅读面广、阅读能力强的批改者面前,是能得到是非优劣等方面的正确鉴定的。也就是说,作文批改的能力首要的是阅读能力,而不是写作能力。
再者,我告诉学生,自改作文实际是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认识到这样做既符合新课标的精神,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是让学生“终身受用”的
学生自己批改作文不只是批改形式的转变,更是观念的转变,这种作文批改模式,把学生定位成了“主角”,实现了由“教师”向“学生”的转变。传统的作文批改中,教师“动”得过多,几乎包办了一切,学生批改作文,使学生成了名副其实的教学主体,学生对自己身边的人,特别是对自己同学所写的作文,有一种好奇心,这必然驱使他们认真阅读别人的作文,而学生对这类作文不迷信,不盲从,这必然使他们以平视的目光而不是以仰视的目光来阅读,进而大胆地评判。由于这类作文与学生自己的作文档次比较接近,而且往往是同一题目或同一个材料,学生在阅读时会很自然地把别人的文章与自己的文章进行比较,从而很容易学到别人文章中的成功经验。“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即使是最差的作文也可能有一两个词用得妙,一两个比喻用得新奇,可以说,学生阅读自己同学的文章,多少都能学到一些知识,而且往往比以仰视的目光读一篇别的文章所学的知识实际的多,有用的多。同时,学生在批改过程中,往往要对有关问题展开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明确了当次作文的要求,在讨论过程中,加深了对写作规律的理解,更有助于自己写作水平的提高。
另外学生自己批改作文可以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要相互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