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600字。 这有“大专辩论赛”的味道,改变了语文教学的程式化,不再是老师“满堂灌”,不再是喋喋不休地说词论句,整个课堂几乎都是我们学生自己的。
寻 找 春 天
——《祝福》课堂实录
课程设计:李明露 工作单位:河南省武陟一中
邮编:454950 联系电话:13782784637
教龄:17年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通过本文的学习:
1.思想上:了解旧中国下层劳动妇女的不幸遭遇和悲惨命运,认识封建礼教吃人的罪恶。
2.阅读上:学会自主阅读,自主研读,学会如何欣赏中国现代小说(步骤、方法、技巧等)
教学设想
对鲁迅的作品,对《祝福》的主题,过去语文教师们在讲授此课时,常常会遵循着教学大纲,按照传统的教法,这样分析,那样分析,想办法把学生引向反封建层面主题定位,力图让学生在欣赏作品艺术美的同时,也经受一次思想政治的熏陶。
但如何把学生引入一个愿意学习的情景中,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真心拜读鲁迅,拜读大家,深入文本,重新认识经典,作出因人因时而异的多种解读,是当前个性化阅读所提倡的。
因此,我在讲授此文时,借助“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这个课题的开展,一方面引导同学们上网,查询资料,尽可能多地占有资料,另一方面,又引导他们在此基础上,展开探究,来理解鲁迅寄寓在作品中的蕴含的丰富、细腻的思想感情,以此来激发学生对《祝福》这篇经典主题的重新认识,从而作出符合现代学生心理的全新的人文性的阐释。
教学方法:
以查阅、引导、置疑、点拨、讨论为主并辅之以适当的训练。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导入课文
“一年之季在于春”。春天是一年当中最好的季节,桃红柳绿,莺歌燕舞,因此有人把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时期也称之为“生命的春天”。那么,亲爱的同学们,如果一个没有春天的生命,你能想象是个什么情景吗?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鲁迅的作品,看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的凄凄惨惨戚戚。
——第一课时,阅读课文。快速阅读,熟悉小说情节梗概,填写读书笔记表,完成对课文的整体感悟和字词的积累(略)。
——第二课时,小组研讨。展示研究方向,明确探究目标,在校园网吧上网搜集资料(略)。
——第三课时,成果交流。
师:同学们好。这一节是我们对《祝福》这一课学习之后的成果交流。按照惯例,第一阶段,各小组自由陈词,第二阶段,相互提问。同学们听清楚了吗?
生:听清楚了!
师:好。请东组代表发言。
东组生1:我们小组的交流成果是:从小说的构思看,祥林嫂的春天哪去了?
我们小组特别注意了祥林嫂遭遇不幸的时间:
第一,立春之日,丈夫夭折。“她是春天没了丈夫的”,没了丈夫,摆在祥林嫂面前的是一条受人唾弃的改嫁之路。但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中,即使改嫁也不能自作主张,只能由夫家人任意摆布,象商品一样被卖掉。看来春天是不属于祥林嫂的,春天也不会带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