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9650字。
2006年中考语文尽在掌握
中国四大古典名著导读
四大名著中考训练题
教学资料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高尔基说:“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
凯勒说:“一本书象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驰向无限广阔的生活海洋。”
一、《三国演义》:演义中国封建历史进程的一个全镜头
与《水浒传》相比,同为描写古代战争的,三国演义。要更难一些。在文字方面,它是用浅显的文言文写的;结构上,它将人和事交织在一起,以时间为经线、人事为纬线,把三国时期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外交关系,像一张“网”一样展现出来,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读《三国演义》我们不妨以“事”为单位,把它分拆开来,然后一“口”一“口”地来吃。
小说从第一回至第九回,主要写“宫廷之乱”。通过“斩黄巾”、“诛宦竖”、“除董卓”等一系列时间的描写,交代了当时朝纲不振、群雄并起的时代背景。
从第十回到第三十二回,可以说是“群雄纷争”。皇室衰微造成了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各路军阀为了各自的利益,时而结盟和好、时而兵戎相见。其间有吕布“濮阳破曹操”,后来曹操又“大破吕布于定陶”;吕布战败后又投奔徐州的刘备,不久吕布又兴兵夺取刘备的徐州城;当袁术兴兵攻伐吕布时,曹操、刘备、吕布又结为联盟,大败袁术,后来曹操又和刘备连手,于“下邳之战”剪除吕布;刘备曾经大败袁术,令袁术吐血而亡,当曹操大败刘备于徐州时,刘备又去投靠袁术之兄袁绍。此外,还有张绣与曹操、献帝与曹操的明争暗斗,曹操与袁绍的“官渡之战”。由于人物众多,争斗不断,因而显得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然而,作者却写得井然有序,脉络分明,显示了高超的叙事技巧。在这部分里,“官渡之战”可以说是写得最为精彩的部分。
第三十四回到第五十七回是“赤壁之战”。这个部分又分三节,第三十四回到第四十二回是大战前奏,主要内容有“三顾茅庐”和“刘备败走”;第四十三回到第五十回即是“赤壁之战”,这部分写得极为精彩;第五十一回到第五十七回为大战后续,主要内容是孙刘争斗的“三气周喻”。
第五十八回到第一百一十六回即“三国鼎立”。这个部分主要写刘备“取西川”,关羽“失荆州”,孙刘联盟破裂后刘备伐吴而遭“火烧联营”,诸葛亮“征南寇”的“七擒孟获”魏蜀交兵的诸葛亮“六出祁山”和姜维“九伐中原”等。第一百一十七回到第一百二十回十“三分归晋”,为小说的结局部分。
《三国演义》通过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通过惊心动魄的政治、军事斗争,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在刀光血影和唇枪舌剑中,把历史上各种斗争的经验和智慧,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三国演义》只是一个缩影,它全方位地展示了中国历史的进程。通过《三国演义》,我们可以感受到历史前进的一个个精彩镜头。
二、《水浒传》:矗立在封建社会历史舞台上的农民群像
《水浒传》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只要一谈到“梁山一百单八将”,其中每个人的绰号、每个人的性格每个人的经历、故事来龙去脉,很多人都能够娓娓道来。《水浒传》自诞生的那天起,就牢牢地在人们心中生了根。
《水浒传》是一部反映农民起义的英雄传奇,塑造了众多的农民英雄形象。这部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