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语文课标卷预测题(二)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171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9/6/6 14:33:23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24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11600字。

  2019年高考语文课标卷预测题(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3题。
  松竹梅与中国文化风骨
  於可训
  松、竹、梅是中国人所喜爱的自然事物,也是中国人所推崇的一种人格精神的象征。这种人格的象征物,既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体现,也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
  中国自古以来便有将自然人化的传统,这个传统,既可能源于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经验,又显然与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学的影响有关。中国古代哲学讲天人合一,所以自然事物就容易被人格化。中国古代文学重托物言志,以物喻人,所以用自然事物作文化和人格的象征,也就成了一种修辞手法。这种人格化的自然事物,在植物界,最著名的莫过于松、竹、梅、兰、菊这五种不同科目的植物了,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中国古代文学尤其是抒情文学作品的情感诉求和思想意蕴,大多是通过这些物象或由这些物象所构造的意境完成的。这同 时也是中国古代文人陶冶性情、涵养人格、砥砺人生的重要参照物,古人因而大多喜欢与这些自然事物为邻,甚至视其为至亲家人。传说苏轼被贬到黄州,有个地方官去拜访他,问他一个人在这儿是否感到寂寞,苏轼指指门外说,我这儿有“风泉两部乐,松竹三益友”,何寂寞之有。又传说爱梅成痴的林逋终生不娶,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所谓“梅妻鹤子”,都是典型的例证。
  古人论人讲“风骨奇伟”“风骨清举”,论画讲“气韵生动”“骨梗有力”,论书“以风神骨气者居上”。刘勰论文,则在各体文章风格中,独标风骨,提倡一种“风清骨峻”的文章风格。凡此种种,由评品人物到鉴赏书画、谈文论艺,风骨都是一个普遍运用的标准。可见,风骨不是某个艺术门类的概念,也不是某些个人的偏好,而是一个普遍适用的范畴。风 骨既是一个美学范畴,同时又是一个文化学范畴。在审美领域,它是一个极高的标准,在文化领域,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体现。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人对松、竹、梅的喜爱,既是一种审美鉴赏,同时也表现了一种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
  由松、竹、梅这些自然事物所体现的风骨,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之所以显得如此重要,首先是出于中国人遵循天道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古人主张养“浩然之气”,培植一种强旺的内在精神,以应对人生的各种艰难困苦,成就人生的各种事业,这是中 国文化讲风骨的精神源头。
  与古代不同,现代中国人所讲的风骨,一方面固然有古代文化的精神传承,另一方面,也有现代文明的影响和现代精神的浸润。这种现代意义上的风骨,往往与人的主体性有关,就个体而言,多表现为个体的人格或个性,就群体而言,则多为一个民族的主体性,即通常所说的民族性格或民族精神。
  (2018年10月3日《人民日报》,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人将自然人化的传统,源于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经验,又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和托物言志、以物喻人的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有关。
  B. 中国古人所称呼的“岁寒三友”和“四君子”是中国古代文人陶冶性情、涵养人格、砥砺人生的重要参照物,林逋的“梅妻鹤子”就是典型例证。
  C. 风骨是美学和文化学范畴,是中国古人评品人物、鉴赏书画、谈文论艺的一个普遍标准,是审美领域的极高标准,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体现。
  D. 由于中国人遵循天道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所以风骨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十分重要。古人所主张的养“浩然之气”是中国文化讲风骨的精神源头。
  1. 【答案】A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首段揭出话题,指出松竹梅既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体现,也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
  B. 文章紧扣题目展开论证,先谈松竹梅同中国文化精神的关系,再论述风骨同中国文化精神的关系。
  C. 文章在论述中国古代文学重托物言志、将自然景物人格化的传统精神时,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D. 文章最后两段在指出风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时,重在强调现代所讲的风骨不同语古代。
  2. 【答案】D
  【解析】此项错误在于“重在强调”一语,文章最后一段将风骨的含义拓展到现代,不是强调,而是扩展了论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松竹梅因为其具有傲霜凌寒、四季常青的特点,所以被中国人作为一种人格精神的象征来推崇,称呼它们是“岁寒三友”。
  B. 中国人喜欢将自然事物人格化,主要原因是中国古代文学尤其是抒情文学重在托物言志,以物喻人,采用拟人修辞手法。
  C. 中国古人论人讲风骨奇伟,论画讲气韵骨梗,论书讲风神骨气,刘勰谈论各体文章风格时也只偏好风骨,其他都不赞成。
  D. 现代中国人所讲的风骨同古代不同,多表现为个体的人格或个性以及一种民族精神;而古人讲的风骨只在于诗文书画和人品。
  3. 【答案】A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3个小题。
  “宋代表”
  徐慧芬
  家门口这个小花园是周围居民们锻炼的要地。大爷们喜欢单个在各种运动器械上忙碌。大妈们则喜欢团在一起活动筋骨。老柳树下有一只能晃动的钢板椅,常见坐着一个模样六十出头神情忧郁的男人。他就是本文的主人公老宋。我们做 操,邀请他一起做,他勉强露出笑容,摇摇头。
  大家见他脸色不好总是无精打采的样子,问他身体情况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