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340字。
语文学习的哲学——积累
渭南市下吉中学 ◆ 王满仓
荀子曰:“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积字成词,积词成句,积句成篇,积篇成章——积累尤其是语文学习的哲学和根本。没有积累,就谈不上语文学习;没有积累,就无法搞好语文复习。
笔者在十几年的语文教育教学中,深切地体会到语文学习有这样一条规律:积累→运用→创新。这是笔者自己的感悟,并非抄袭那里的教育教学原理。而这三个环节中,积累是前提和基础,没有了积累就没有了运用,更谈不上什么创新了。作为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和语文教师,首先应当做的事情,就是帮助学生学会积累,在积累中学习,在积累中运用,在积累中创新。
喊了多少年的教学改革,其实语文学习的哲学我们搞得还不是很清楚。语文学习的哲学都没有清楚,难怪我们的语文教学总是“少慢差费”,总是“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写到这儿,我不能不为我们的同行,我们的前辈大师,我们当中早已脱颖而出的学兄学长们而欢呼!钱梦龙的“三主四式”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魏书生的“科学、民主、平等”教育观念,于漪深情款款的教育风格,韩军的“新语文教育”思想……不一而足,都体现了“积累→运用→创新”的语文学习规律,当然也贯彻了“语文学习的哲学”这一至关重要的精神和原则。我们不能不佩服站在语文教学潮头的先行者们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正是因了他们,语文教育园地才展现出一片诱人的美景。
新课标中明确地提到了“语文素养”这一概念,而这个概念的内涵就包含着“语文学习的哲学”——积累——这一重要素养,而且是一种最重要的居于首位的语文素养!这里暂且不论“语文素养”这个概念的内涵究竟包含那些要义,只研究“语文学习的哲学”——积累——这一重要素养的意义及其重要作用。
一、积累的基础性作用——积累语言,练就硬功。
语文是一个既具工具性又具人文性的学科,同时又是一个最具有民族审美特征、民族审美习惯和民族性格的文化载体,或者说她简直就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从这一意义出发,我们就不得不承认积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就不得不承认语文能力的习得性特征。要形成一定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就必须在不断的反复中去获得,在韩军老师所说的“举三反一”中去修炼。而“举三反一”就是不断的重复,只有不断的重复,才能加强对字、词、句、篇的记忆、理解、运用和美的陶冶。
在高三语文复习的过程中,这个问题最为明显地暴露了出来。关于词语、熟语(包括成语)的运用,学生即使理解了某一个词语的意义,甚至于已经准确地记忆下来了,可是在活的语言环境中还会陷入茫然无措的状态;教师也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究其原因,还是阅读当中对于词语在活的语境中的运用掌握不够,或者可以更明白地说,这其实就是阅读量不够!阅读量的大小决定着一个人(学生)对于词语的理解、运用和掌握的程度,也决定着阅读速度的快慢,而这些都需要一定的量的积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