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800字。
写作训练(一)
训练目标
合理安排论证结构,做到议论有条有理,层次清楚。
写作指导
文章须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而有物、有理需建立在言之有序的基础上。这“序”就是结构。清代戏曲家李渔认为,工匠建造房屋必须首先筹划“何处建厅,何方开户,栋需何木,梁用何材”,也就是说胸中先要有构图方能挥斧运斤。写文章犹如建造房屋,挥毫泼墨之前也必须有一个总体的构想。文章结构是作者思维逻辑的反映。思维逻辑性强,文章结构才能严谨有条理,从而能更好地表现主题。
在写议论文时,结构是文章的骨架,结构安排得好、文章才能完整,有序。写好一篇议论文,必须要有合理的论证结构。而合理的安排文章论证结构,也就是要对议论文的全文进行总体设计,做到有条有理,以便更好地阐明中心思想,正确地论证观点。在写作之前,要认真分析和研究文章所要阐述的中心观点和响应的材料,弄清楚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这个材料和那个材料之间的联系,然后形成一个合乎逻辑的思路,进而合理安排文章的论证结构。部分同学在写文章时,往往忽略了观点和材料之间,材料和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就无法安排好文章的论证结构,从而削弱了文章的说服力。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有许多话要说,究竟从何说起?哪个应先说,哪个应后说,哪个应割爱,哪个应作为重点,主从的关系如何安排,这时候面前就像出现一团乱丝,‘剪不断,理还乱’,思路好像走入一条死胡同,陡然遭到堵塞,左也不是,右也不是,不免心绪意乱。这就是难产的痛苦。”
议论文内容一般包括三个部分: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引论是文章的开头,用来提出文章的论点或用来点明文章所要议论的问题(即“论题”)。本论是文章的主体,主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结论是文章结尾,或是得出结论,或是进一步强调论点,有时也用来提出希望、要求或解决问题的办法。《谈骨气》一文的结构就属于这种比较典型的“三段式”。文章1—3自然段是引论部分,提出中心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并对“骨气”这一概念加以解释。4—8自然段是本论部分,以三个典型事例证明了中国人民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骨气。最末一段是结论,点明中国人的“骨气”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在写议论文时要做到有条有理,就要注意在论述部分(即上文所说的“本论”或“分析问题”)的构思过程中,掌握并列式和层递式这两种常见的议论结构。
一、并列式
在论证中,文章的几个层次、段落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的,就是并列式。这是经常使用的一种结构方式。写作时,根据需要,大体有两种情况:
一是为了论述方便,说理清楚透彻,把文章的论点进行分解,分成几个分论点。这些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的、并列的。例如下面这篇论“转折”的文章。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面对转折,把握转折,转折就会(给你)带来成功。本论部分:首先,转折是对过去的反思……其次,转折是同过去的决裂……再次,转折可表现出对愚昧的否定……
同样的题目,还可以这样分解论点:当面对困难时,我们希望转折;当生活平淡时,我们需要转折;当面对机遇与挑战时,我们渴望转折。
二是论证过程中,为了充分摆事实、讲道理,把几个论据并列起来,这几个论据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的。例如课文《咬文嚼字》第一部分,朱光潜先生举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三个例子,三种类型,三层意思。例一(“你是”“你这”一字之差)说明不同句式不同意味,例二(“视之,石也”)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例三(对“推”“敲”二字的品味)说明不同字眼不同意境。
并列关系的顺序安排可以灵活,但是应该考虑并列关系的几个方面的轻重程度及其相互关系。一般地说,应把最重要的放在最前面。从形式上说,为了使读者一目了然,几个并列的层次或段落,可以在前面标以“第一”“第二”……或“首先”“其次”等。例如下面这段文字:
《阿房宫赋》《过秦论》有何异同?先说相同点,首先,二者同为借古讽今之作,涉及六国灭亡,秦国统一及灭亡的史实;其次,都提出“爱民”“仁政”的主张;最后,都采用赋的文体特点来写作。二者的不同点也很明显,《过秦论》论中有赋,《阿房宫赋》赋中有论。其次《过秦论》和《阿房宫赋》详略安排不同,如对陈涉起义写法就很不一样;第三,《阿房宫赋》借物言志,《过秦论》借史言志。最后,从语言风格来看,前者是阳刚之文,而后者属华美之作。
从写作实践来看,“并列式”是同学们运用最多的一种结构形式,这种结构形式的优劣决定于材料的选择和过渡的恰当与否。在使用并列式结构的时候要注意两点: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