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两课时,约6580字。
孔雀东南飞
[教学目标]
A、熟悉汉乐府的文学常识与《孔雀东南飞》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背诵默写诗歌中的名句。
B、掌握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几个文言实词
C、把握这首诗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通过人物对话分析理解男女主人公的真挚感情。
D、从诗歌的写作时代和作品反映的时代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
[教学重点]
识记有关文学常识,背诵有关名句。
掌握文中的“偏义复词”和“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
疏通文义,把握故事发展过程,分析人物感情;
[教学难点]
从诗歌的写作时代和作品反映的时代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
[教学安排] 两课时
布置课前预习:
1.利用工具书和注释,扫除诗中文字障碍,正音辨形,。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语句的含义;对本文情节形成整体了解;尽量结合作品时代背景理解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步读懂全诗,理清脉络,掌握故事情节,疏通课文词句。
一、导入:
1、欣赏歌手屠洪刚的《孔雀东南飞》。
2、《诗经》、楚辞文学之后,继之而起的是两汉乐府诗歌,《孔雀东南飞》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千般怜爱万种柔情相思成灰。心碎的时候秋声格外让人悲,天若不尽人意,我愿生死相随。”屠洪刚的一曲《孔雀东南飞》唱得荡气回肠,催人泪下,而《孔雀东南飞》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老少皆知。
3、板书课题:孔雀东南飞
二、简介有关文学常识(结合题下注释、课后知识短文):
1、乐府和乐府诗: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构。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2、汉代乐府与南北朝乐府
3、“乐府双璧”: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和北朝乐府《木兰辞》
4、《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选自南朝陈朝徐陵所编《玉台新咏》,《玉台新咏》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
三、结合小序介绍本文故事情节:
1、看序言部分,它给我们交代了哪些内容?
明确:开头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成诗的经过。故事发生在汉代末年的建安年间,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
2、复述故事情节
故事梗概: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可婆婆焦母因种种原因对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求情无效,夫妻只得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谴丞为媒。兰芝因与仲卿有约,断然拒绝。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仲卿闻变赶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兰芝出嫁的喜庆之日,刘焦二人双双命赴黄泉,成千古绝唱。
故事结尾充满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两人合葬,林中化鸟。(同比《梁祝》中的“化蝶”、牛郎织女的“七夕相会”。)
四、理清思路,整体把握:
1、将全诗32节分成6部分,并给各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可先给出标题,引导学生或有重点地朗读、或有目的地迅速浏览,标出每部分的起止自然段。
2、小组讨论后明确课文内容结构 :
第一部分:托物起兴(01)—————— 引出故事。
第二部分:自请遣归(02)—————— 故事的开端
第三部分:夫妻誓别(03~12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第四部分:兰芝抗婚(13~21自然段)——故事再发展
第五部分:双双殉情(22~31自然段)——故事的高潮
第六部分:告诫后人(---- 32自然段)——故事的尾声
(补充:其中第三部分,(3-6)仲卿求情 (7-8)决心自遣(9-10)拜母别姑(11—12)夫妻誓别;第四部分,(13-18)得母同情 (19-20)阿兄逼嫁(21)操办婚事 )
3、思考:全诗是以什么为顺序、按怎样的线索叙述故事的?
明确:本诗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五、读课文,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小组活动,讨论交流,自我疏通课文词句:
提示:
1.古今异义。
明确:这类词古义和今义大相径庭。如果把古义和今义混淆起来,就会产生歧义。
2.一词多义。
这一类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读音、词义各不相同。我们可从分析语言环境入手,确定词义和读音。
3.偏义复词。
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单词使用,实际上只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词只作陪衬。
随机举例:
1、本文出现的“偏义复词”
便可白公姥:意义偏“姥” 昼夜勤作息:意义偏“作”
我有亲父母:意义偏“母” 逼迫兼兄弟:意义偏“兄”
2、“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
3、本文出现的古今异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