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教后谈

作者:佚名  时间:2006/9/5 13:52:41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469
  《孔雀东南飞》是学生普遍喜欢的课文,不过很多学生课下会告诉我,他们只喜欢故事情节,对于那么多字词和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真有些“应接不暇”;另外,我也发现学生的分析能力都比较强,可是又容易以自己的主观想法为主,对人物的认识有时候难免模糊化。
  针对第一种情况,我觉得有些必须掌握的内容,还是应该在教学中一一指导学生去识记。比如乐府诗的特点,赋、比、兴手法的运用,“相”字的不同释义等内容,但是可以辅以练习纸的方式,将需重点识记的内容罗列出来,方便学生掌握;当然,教学时注意以语言文字为媒介来分析课文内容,这总是学生掌握文字及理解课文内容的有效方式。 
  例如在分析“迎亲的盛大场面这一场景侧面表现了兰芝不为富贵所动的品性”这个问题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对富贵不屑的表现完全可以是淡然、漠然,那么为什么兰芝在听到母亲的交代后是“泪落如泻”、“手巾掩口”。
  交流后,学生认识到“手巾掩口”的动作,更多会出现在强抑内心痛苦的情形下,“泪落如泻”似乎是含着委屈、悲哀和诀别等复杂心情,得出“这更应该是与兰芝当时死意已决的心境吻合,她已经准备以死来捍卫自己的爱情”的观点。由此句其实可见出女主人公在富贵面前已抱必死之心,这样对兰芝的“不为富贵所动”就理解的更深刻了。结果是学生对“手巾掩口啼,泪落便如泻”这样的句子也就有了更多的关注。
  第二种情况是,学生对人物的评议有共性的东西,但也有泛泛而谈的一面,如果老师不及时加以小结,那么学生对人物的认识还是只停留在他们自己的最初印象上。但是,如果由老师总结一个人物,又可能抹杀学生的许多观点,到最后给学生的印象是:我们只是在做秀,老师最后还是有标准答案。
  这也是“指示”与“非指示”之间的一种尴尬。我们常设想的是,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介绍关于专家的一些评析文字,供学生参考。我在教学中也贯穿了这一思想,不过有了些意外的收获。在课堂上我引用了对刘兰芝的这样一段评价:她不仅仅是一个爱得深沉、执著的多情女子
   以封建时代人格理想而言
   她推己及人、深明大义,无愧于仁者
   她审察形势、明辨是非,无愧于智者
   她忍辱负重、自尊自持,无愧于勇者 
  这段文字投射出来后,效果很好,学生边读边记,觉得概括得很有美感,纷纷问是谁写的。趁此机会我提示学生,要经常锤炼自己的语言,争取在回答问题时能用自己最好的语言。但是也有学生提问:兰芝是否当得起这样的评价?
  本来教学内容已经完成了,但是这么一问好像一石激起千层浪,似乎有些“没完没了”了。当然老师也可以说“允许有不同的理解”然后结束,但是有些问题提出了,大家探讨了,价值可能会比按时完成了教学任务更大。我表扬了这种质疑精神,并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大家的确有了更多的思考:
  生1:说兰芝“推己及人、深明大义,无愧于仁者”好像有些不符合,仁,是儒家的思想,惜民,爱民乃为仁。这么评价她有些托大了。
  生2:老师,我有不同的看法。我们常说“仁者爱人”,谓之仁者的必是关爱周围人的人。这点对兰芝而言是符合的,比如她离开时还嘱咐小姑对婆婆“好自相扶将”。
  (提示:孟子所要求的“要珍惜民力,不要做劳民伤财的事情”这是从国家社稷的角度讲“仁”,如果我们不局限的看“仁者”,那么觉得只要有一颗善良博爱的心灵就都能说他是仁者也无妨。)
  生3:说兰芝“审察形势”还是贴切的,文章一开始就让我们从兰芝的自述中,看到了兰芝的清醒,她已经看到了自己将被驱遣的形势;可是说“明辨是非”好像就不妥了,难道是看到了自己的“是”,婆婆的“非”?
  (提示:可以指导学生了解,我们的确不是对“是非”需要做出判断,课文重要的是让我们认识到兰芝的“无过而被遣”的不合理性。)
  生4 :当婆媳双方的矛盾冲突升华到超越她的负荷时,她的理性和自尊告诉她“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你能想象吗?这种“不遣自归”,完全是一位柔弱女子在坚强地抗击着代表封建礼教的婆婆!或许她的这种勇气宣告了亚里斯多德等人对于女性歧视的言论的破产。“她忍辱负重、自尊自持,无愧于勇者”这个概括很精彩!
  生5:她的性格应该不是封建时代的理想人格,那个时代女子的理想人格应该是“三从四德” ,态度是“低眉顺眼”,而兰芝却“举动自专由”,好像更符合现代女性的理想人格。
  生6:我也同意这个观点,她的性格是超越了封建时代的理想人格,正因为超越才更加难能可贵。这表明:深邃可以存在于一位普通女子的内心,而真正的美是普遍的向往,无论怎样的时代。
  通过这样的分析,我发现学生对人物会更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而且更加接近文本。另外有两点补充:
  1、讨论时,部分学生会偏离主题,有时会在一个问题上争持不下。当学生认识显浅、或不够丰富或者误读的时候,教师必须介入。
  2、整体而言学生的发展是参差不齐的,思维活跃的学生,在讨论、分析中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语文水平较弱的部分学生,或性格内向的一些学生,都不积极参与到讨论中,让他们自由发挥,他们反而无所适从。为此,辅以写的作业,从中挖掘他们独立思考的东西,再进行鼓励和表扬,也可以防止部分学生信心度下滑。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