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一文教学个案分析

作者:漳浦一中 林贤文  时间:2006/11/14 12:02:35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150
  高中语文课文70%以上是文学作品,这给课堂教学方法的可行性尝试带来很大的便利。在教学实践中,只要我们用心探索,总能在教学中使自己的教学手段不断趋向完善,教学的高效性不断得以体现。笔者在教学高中第三册《孔雀东南飞》一文时,把教法定义为难点突破法,进而有效地找到了本文教学的切入点,课文的广度与深度得到很大程度上挖掘,师生反响良好。具体的教学思路是:先消除学生对学习陌生的古代长诗的畏难情绪;继而引导学生找出阅读障碍与思想内容理解上的难点所在;再引导学生讨论析难。这种做法把研究性学习方法带进课堂,很大程度上调动起学生学习古文的积极性,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首先,立方略。为了消除学生阅读这首古代长篇叙事诗的畏难的心理,笔者确立了"化难为易"的学习方略。如对待语言问题,在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文对文字进行疏通时,不要求学生拘泥于一些古代习俗制度的理解,而是让学生按现代习惯去理解体会。对内容上的把握,引导学生把握《小序》,提出一些与主要情节有关的问题来把握全诗的情节发展、人物对话、中心主题。一句话,激发学生兴趣,消除畏难情绪,先给学生一种平和的心态,这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先决条件。
   其次,找难点。这首诗语言文字学习的难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词义疏通,二是语言文字的表现力。针对本课集中出现的偏义复词与同义复词现象,教师有必要作知识性点拨,但不能太多。至于语言表现力问题主要是人物语言的个性化问题,笔者分别导问:本文起兴的特点?民歌气息的体现?艺术夸张的运用?学生回答自然见仁见智,但都能自圆其说,这便是最后的答案了。
  至于思想内容上的难点,针对学生理解上的问题,笔者已有意识在课前布置了若干研究性问题。如这首诗着力表现刘、焦二人坚贞不渝的爱情和对压迫的反抗精神,那他们二人为什么在许多地方却表现出非常顺从呢?如封建礼教对于妇女的名节几近苛求,那为什么刘兰芝被休仅十来天,门第反比焦家高的县令太守却又遣人来刘家说媒?再如焦母如此专横固执,为什么刘、焦爱情悲剧发生后又要求合葬呢?这是否暗示焦母有后悔之意呢?
  问题设计的意义在于让学生有针对性去熟悉课文,研读课文,讨论课文,并引向更深层次问题的思考,能做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这在下面的课堂学习中得到印证。
  再次,析以难、深挖掘。在学习难点逐一被突破后,笔者意识到学生学习的热点和焦点已转化为对上述问题(也有新的思想性的问题)的坍塌了。这正是一堂课的高潮部分。这时,笔者又提出让学生从熟知的《窦娥冤》、《雷雨》、《祝福》、《药》等让学生思考悲剧的本质及魅力特点。学生在讨论中对本文的思想内容的理解已不断深化了,从学生的讨论实录中可知:
  甲:焦仲卿的悲剧从很大程度上说和他缺少人格尊严与软弱性格有关,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悲剧是性格悲剧。
  乙:刘兰芝的悲剧更多的显示了社会的荒谬,是社会悲剧,任何其她妇女的结局最好能跟刘兰芝一样,在她的时代里,这是每个女子概莫能外的悲剧。
  丙:正因为是社会强加于她的不幸,她得到的同情才会更多一点。
  丁:两个的合葬,正体现了中华民族一种既已沉淀的审美心理习惯--愿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属。
  ……       ……         ……
  多精辟的回答,他给教师的震撼力决不亚于本文的悲剧力量。 
  教无定法,功夫全港在有心人。教学中,面对种类繁多的课文,不能一味采取同一种模式教学,不加尝试,课堂只能索然无味,要不断推陈出新,寻找课堂的切入点,从学生实际出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解疑析难,在乐队能力上寻求提高和突破。其实对学生而言,他们缺的往往不是阅读的知识,也不是使用注释和查找资料的技能,他们缺的是独立思考、探索研究的学习方略。这个问题不解决,他们就难以进入主动学习的境界,也就难以使自己的综合阅读能力有质的提高,教师要做的恰恰是要找好课的切入点,有的放矢,化难为易。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