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450字。
三 岔 中 学 合 格 课 教 案
如 何 准 确 的 解 答 诗 歌 意 境 题
三岔中学 吴翠英
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掌握诗歌意境鉴赏题的基本解题思路和答题的一般格式。
2、通过课堂训练,提高学生学生准确、规范解答主观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准确、规范解答主观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对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的概括。
教学方法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用教师讲解、引导和学生练习相结合的方式。
教学用具:
电脑一台 投影胶片20张。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幽静、恬淡、闲适的心情,“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让我们领略了塞外风光的雄奇壮美和滔滔长江的雄浑壮阔,“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抒写了亡国之君的满腔幽愤和无尽哀愁。这一句句脍炙人口的诗篇都有一个共同点: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营造优美的意境表达诗人丰富的思想感情。那什么是意境,如何准确解答诗歌意境鉴赏题呢?,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能在诗歌意境鉴赏题的回答方面有所突破。
二、什么是意境?(胶片1)
意境是指文学作品中通过意象组合所描绘出的生活图景(或自然景色),与诗人主体审美情感(思想感情)融合为一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能诱导和开拓出丰富的审美想象空间的整体意象。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好的诗人,常常能够使意境“景中有情,情中含景”。(胶片2)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胶片3)
1. 在诗中作者写哪几种景物?这些景物营造怎样的意境?
答:月落、鸟啼、霜满天、江边的枫树、渔火、寒山寺,意境:秋夜幽寂清冷。
2. 通过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写出羁旅者孤孑清寥、愁绪满怀的情感。
教师小结:(1)这首诗有一系列单个的意象,如“月落”“鸟啼”“霜满天”“江边的枫树”“渔火”“寒山寺”等,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藏情于景的逼真画面,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往往更显情深意浓。诗中没有直抒愁,而是通过一系列单个具体的意象,营造了幽寂清冷的意境,表达出羁旅者孤孑清寥、愁绪满怀的情感。表面上这首诗句是写景,实际上句句都在抒情。
教师小结:(2)刚才同学们的答题时,有三点值得肯定:一是对诗中所写之景的再现做得很好。二是对感情的把握比较准确。但有一点做得不好,哪一点?接下来我们要共同讨论的问题是:如何准确的概括诗歌的意境。
三、概括诗歌意境的方法概括诗歌意境的方法
毛翰在他《诗美创造学》阐明了一个观点:意象与意境是一实一虚,一真一幻;意象让人从旁观赏,意境却让人身入其内、神游其中。他还用一个公式来阐明二者的关系:意境=意象+氛围 (胶片4)
所以我们在思考如何概括意境的特点的时候,可以按以下步骤做:(胶片5)
首先、抓住诗中的主要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