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拉萨市202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22150字。
绝密★启用前
拉萨市202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语文
姓名_______________准考证号码___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有趣,和枯燥、乏味相对,是一个人身上闪闪发光的品质,是平淡生活里的“调味剂”。说一个人有趣,是很高的评价。
那么,何为有趣?明人袁宏道说,“世人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对“什么是趣”,古今中外,尚无定论,只能见仁见智。在文人墨客笔下,人有人趣,物有物趣,自然景物有天趣。趣者,存乎一心,大凡让人心生快意、心旷神怡的,都莫不有趣。
有趣的人,对生活抱有大爱。有时,即便身处逆境,他们也能过得兴致盎然;即便眼前满是苟且,他们也总能找到诗和远方。苏轼就是个十足有趣的人。被贬官后,他没有愁肠百结,而是发现了生活的真和趣。在黄州,他把“价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的猪肉,做成了色、香、味俱全的“东坡肉”,并撰文《猪肉颂》,讲述烧制心得。
有趣的人,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因为万般好奇,凡事都想探个究竟、弄个明白,自然就能找到常人一般难以发现的趣和乐。清人沈复在《浮生六记》中写道:“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他笔下的文字也是妙趣横生,比如,“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如此趣味盎然的文字,若非有趣之人,肯定抓耳挠腮、冥思苦想也写不出来。
有趣的人,深藏大智慧。要从平淡的日子中咂摸出趣味,离不开对生活的敏锐洞察,对人情世故的深刻洞悉,对知识阅历的深厚积淀。鲁迅先生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鲁迅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针砭时弊,入木三分。而鲁迅本人,却幽默、有趣得很。一次,友人给鲁迅捎来一些柿霜糖,“吃起来又凉又细腻”。听说有药用效果,他本想留着以后吃。谁料,“夜间,又将藏着的柿霜糖吃了一大半,因为我忽而又以为嘴角上生疮的时候究竟不很多,还不如现在趁新鲜吃一点。不料一吃,又吃了一大半。”读到此处,让人忍俊不禁,掩卷而笑。
有趣的人,不仅自己收获快乐,也是别人的“开心果”。而人一旦无趣,就不免面目可憎,让人避之不及。现在,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平日以“斗图”为乐,从各类小游戏、小程序中寻求快意,而一旦合上电脑、锁住手机,往往双眼发胀,大脑茫然,趣味尽失。这样的趣,终非真趣。不妨学学前人,多发现、挖掘生活的趣味,多吸收、汲取方方面面的知识,让自己有趣,让生活有味。
(摘编自孟祥夫《有趣的人不苟且》,有删节)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们平时所说的“趣”,就是让人心中产生心旷神怡感觉的人趣、物趣和天趣。
B. 妙趣横生、趣味盎然的文字,是有趣的人所找到的常人公认的趣和乐的产物。
C. 趣味需从平淡的日子中咂摸,需对生活、人情世故的洞察和知识阅历的积淀。
D. 凡是在小游戏、小程序中寻求快意的人,都是思想空虚、毫无趣味可言的人。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借助名人名言和比喻论证的方法,阐明了趣味的深刻内涵,观点鲜明。
B. 文章通过苏轼、沈复和鲁迅的事例,为人们有趣地生活树立了效法的榜样。
C. 文章不但广征博引,使行文富有审美厚度,而且语言雅谐并举,十分有趣。
D. 文章在论证有趣的人如何收获快乐时提及网上娱乐的现状,有其现实指向。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个品质闪闪发光、得到很高评价的人,必是一个在日常生活中趣味广泛的人。
B. 大凡身处逆境、眼前满是苟且,也能过得兴致盎然的人,多是在生活中有趣的人。
C. 对生活没有大爱、没有好奇心、胸中没有大智慧的人,不能称之为有趣味的人。
D. 只有自己收获到快乐的同时,也使别人收获快乐的人,才有资格成为有趣的人。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信息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原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不相符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A项,“人们平时所说的‘趣’”错。让人心中产生心旷神怡感觉的人趣、物趣和天趣的“趣”,是文人墨客笔下的“趣”,而不是“人们平时所说的‘趣’”。
B项,“有趣的人所找到的常人公认的趣和乐的产物”错。原文是“有趣的人,……自然就能找到常人一般难以发现的趣和乐”,文本中是“常人一般难以发现的”,而非“常人公认的”。
D项,“凡是……思想空虚、毫无趣味可言的人”概括过于绝对,文中没有此类说法,属夸大范围。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揭示了我国需求结构由生存型向发展型的转变,也为推进教育公平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也反映在教育领域。新时期教育领域的主要矛盾表现为“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热切期盼与优质教育资源严重短缺且发展不均衡”。这种不均衡不充分是整体和局部之间的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