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练习题(2份)
- 资源简介:
约1710+7140字。
第七单元 第二课
一、夯实双基
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
A.鲁穆公使众公子或宦于晋,或宦于荆 宦:做宦官
B.称此以求,则天下不足矣 称:相称,配得上
C.而越人跣行 跣:赤脚
D.三虱食彘,相与讼 讼:争论
【解析】 宦:做官。
2.下列句子中的“其”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AC )
A.不变是心也,虽远越,其可以安乎?
B.今晋与荆虽强,而齐近,鲁患其不救乎?
C.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D.水之以涯,其无水者也。
【解析】 AC都表反问语气,难道;B表测度语气,大概、恐怕;D代词“那”。
3.下列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C )
A.晋近奚不之晋讼者奚说?
B.必不衣短褐而舍茅茨之下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C.夫杨,横树之既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D.富之以涯,其富已足者也称此以求,则天下不足也
【解析】 C项两个“树”字都当“种植”讲,A①为什么,②什么,B①住宿,②筑舍定居,D①满足,②够。
4.下列句子中的“穷”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子必穷矣(穷困)
B.死生存亡,穷达贫富(穷困,不富有)
C.今我睹子之难穷也(穷尽)
D.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穷尽)
【解析】 穷:不得志,不显贵。
5.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子圉和宋国宰相都认识到了孔子了不起,但却都阻止孔子得到国君的赏识和任用。表明决定人们取舍的往往不是是非判断,而是对私利的算计。
B.“曾从子善相剑”的故事表明为利益所驱使的人是不可信的。要从基于“义”还是基于“利”的前提对别人的行为动机作清醒分析,准确判断。
C.“毁树容易种树难”的故事说明,一个正直的人不会阿谀奉承别人,是很难干成事业的。它启示人们,在官场中,为人处世不能太正直了,那样会处处碰壁。
D.“富有涯乎”的故事表明财富不在多少,知足就好,知足常乐。韩非对人的物欲本性深有体察,所以借管仲的话,给人以警醒。
【解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和”(或人际关系)的重要。
……
第七单元 第二课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杨子过于宋东之逆旅(拜访)
B.桓公问管仲:“富有涯乎?”(水边)
C.必不衣短褐而舍茅茨之下(穿)
D.树易生之物,而不胜一人者(胜过,超过)
【解析】 过:经过。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B )
A.因谓太宰曰因为君刺之 B.以我有美珠桀以醉亡天下
C.奚不之晋吾今见之于君 D.皆为贲、诸为利也
【解析】 A组,于是,就/趁机;B组,均为“因为”;C组,到/代词,他(孔子);D组,变为/为了。
3.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D )
A.鲁穆公使众公子或宦于晋,或宦于荆
B.假人于越而救溺子
C.陈轸贵于魏王
D.焉往而不美
【解析】 D是宾语前置,其他的是状语后置。
4.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明人性恶的句子是( A )
①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子圉恐孔子贵于君也……太宰因弗复见也
②今我已亡之矣。我且曰子取吞之
③越远,利以避难
④鲁穆公使众公子或宦于晋,或宦于荆
⑤纣为象箸而箕子怖
⑥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
A.①②⑤ B.②③⑤
C.②③⑥ D.②④⑥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