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桃花源记》与陶渊明的追求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初中素材 / 八年级文字素材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28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6/5/7 22:49:08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85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4400字。
桃花源里可耕田?--谈《桃花源记》与陶渊明的追求
                                                      左右
《桃花源记》--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千字名篇向世人展现了一幅美好的理想社会图景。他所极力描绘的是田园生活中宁静、美好的一面。你看:"土地平旷,屋舍井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一切都极琐碎,极平常,然而又极亲切,极真实。浮现于我们眼前的,俨然一幅"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牧歌式田园风光。这里没有喧闹,没有斗争,没有灾难和不平。人们不禁会问,这一切难道是真实的吗? 
  根据史书的记载,陶渊明所生活的年代,是一个政治矛盾异常尖锐,社会生活动荡不宁的时代。一方面是"百姓流离,不得保其产业"(《宋书·武帝纪》),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著名的孙恩、卢循领导的农民大起义就发生在隆安三年(399)。另一方面,统治阶级内部又争权夺利,连年征战。先是王恭、殷仲堪与王国宝的兵祸连结,接着又是桓玄、刘毅等的连年火并。陶渊明生活的江州,地当荆、扬要冲,为兵家必争之地。史称"自桓玄以来,驱蹙残败,乃至男不被养,女无匹对",到处是一派残破景象。陶渊明不去反映社会基本矛盾,而去极力描绘牧歌般的田园生活,难道这可以说是真实的吗?我以为仍然是真实的。因为它真实地反映了一种追求,一种理想,一种与黑暗现实截然对立的价值观念。陶渊明作为一个田园诗人,用王国维的话来说,是"理想的"而不是"写实的"。他在这里描绘的是一种理想化的田园生活,而不是当时农村的实际景象。说它真实,指的是理想和这种对理想的追求是真实的。 
  那么,《桃花源记》中的"现实"究竟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理想呢? 
  首先,《桃花源记》表现了诗人希望有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不要纲纪朝规、名教礼法的公天下的理想大同时代。陶公在《桃花源记》中向我们描绘了"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是取消了朝代,当然也就没有了你死我活的纷争,没有了战争。"秋熟靡王税",这是否认了政权,陶渊明简直成了"共产主义者"了。请看陈寅恪先生对这个问题的解释:"《桃花源记》为描写当时坞壁之生活,而加以理想化者,并非无根据之文也……陶渊明理想中的社会无君臣、官长、尊卑、名分之制度,王介甫《桃源行》’虽有父子无君臣’之句深得其旨。盖此文乃是自然而非名教之作品,借以表示其不与刘寄奴新政权合作之意也。"不管陶渊明的理想来自何处,他笔下的"准共产主义"却是无法抹去的事实。在我看来陶渊明的否定君权很大胆,这是他的祖师爷们所不敢的。不过这与他生活的环境有关,"乱"与"篡"使他对君权的权威性产生怀疑,忠"晋"使他不屑于承认其他的野心家。不过,陶渊明最终还是无法超脱,只不过由现实遁入精神的追求而已。 
  其次,陶公在这篇千字文中还表现了"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以及儒家的"制民以产免于饥寒"的王道理想。"土地平旷,屋舍井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安其居者也;"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者也。我最近在《文汇报》上读到一篇文章说"龙兴武先生在近期出版的《学术月刊》著文说:"陶公笔下的桃花源不是虚无缥缈,它的原型是湖南湘西武陵苗族古代村落。"但我以为陶渊明描绘的是一种理想化的田园生活,而不完全是当时农村的实际景象。当时饱受战乱之苦,饱受阶级压迫、阶级剥削的劳苦大众,不正是向往着这样的理想社会吗?彻底的否定,往往并不表现为直接的批判,而是另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