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870个字。
走出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几个误区
湖北秭归 周立雄
第一次接触一种新事物,总会有一个认识的过程,由于个体的知识水平有高低,认识能力有强弱,钻研事物本质所使用的精力有差异,认识也就不可能尽同。新课程是新事物,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理所当然也就成了新事物,在对它的理解和实践上,无一例外地可能出现偏差,出现误区,不走出这些误区,教学质量就难以提高,其后果是不仅害学校,害自已,更害学生。因此,我们极有反思我们的教学,找出我们教学中的误区,走出误区的必要。
通过参加“通识”、新课标、新教材几轮培训,更通过平时听老师们的谈论、听老师们的课以及自己教学的反思,我觉得,我们的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常不自觉地步入了以下误区。
误区之一: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只是师生平等共同学习中的“首席”,教师的指导性作用就随之削弱了,教师就可以少引导甚至不引导了,课堂也就成了难闻教师声音的自学式课堂了。
语文教学可以说是最早进入新课程的,因为“课内外衔接语文教学实验”的诸多内容正体现了新课程理念。而笔者在“衔接实验”的过程中也就曾入过误区走过弯路,让学生自主作文、自主阅读、自主办报、自主看电视,一切自主,老师悠哉游哉,极少去指导,还美其名曰“自主式语文教学法”,结果语文教学质量直线下降。
查找原因,都是理解错误惹的祸。现代教学论认为,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教师的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的辩证统一,缺少哪一个方面都不行。引导者的含义是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激活进一步探究所必需的先前经验,引导学生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学习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如何指导?这就要从引导的特点入手来探究引导的途经和方法。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应包括做人的价值(此方面却恰恰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