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葬歌》《一个小农家的暮》《秋歌——给暖暖》《妈妈》练习题
- 资源简介:
约5610字。
诗歌部分 第二单元 【略读】
请同学们认真完成练案[4]
一、课内双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桃花源记》用________的讲述,从时间和空间两度上把理想蓝图与现实生活清晰地隔离开来。就时间论,桃花源中人的祖先为“避秦时乱”而躲进这里,其实也就躲开了世俗年代。“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时间在这里停止了,历史在这里消失了,这在外人看来是一种可笑的落伍和背时,但刚想笑,表情就会凝冻。人们反躬自问:这里的人们生活得那么________,外面的改朝换代、纷扰岁月,究竟有多少真正的意义?于是,( )这种嘲笑,对人们习惯于依附着历史寻找意义的惰性,颠覆得惊心动魄。
就空间论,桃花源通过三种方式更是与人们所熟悉的茫茫尘世切割得非常彻底。第一种方式是美丑切割。这是一个因美丽而独立的空间,那位渔人是惊异于美景才渐次深入的。这就是说,即便在门口,它已经与世俗空间在美丑对比上________。第二种方式是和乱世切割。其实,即使是普通民众,也总是与试图摆脱平常状态的功利竞争有着________的联系,桃花源之所以成为桃花源,就是在集体心理上不存在对外界的向往和窥探,没有了外界,也就阻断了天下功利体系。第三种方式叫“不可逆切割”。桃花源的独自美好,容不得异质介入。永久地消失于被重新寻找的可能性之外。借此划出一条界限,桃花源并不是隐士的天地,那些凭借名声、学识、姿态的“高人”,也不能触及它。
1.下列在文中括号里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D )
A.人们不再嘲笑桃花源中人,而是嘲笑时间和历史的外部形式。
B.应该受到嘲笑的不光是桃花源中人,更应该是时间和历史的外部形式。
C.人们不光嘲笑桃花源中人,更应该嘲笑时间和历史的外部形式。
D.应该受到嘲笑的不再是桃花源中人,而是时间和历史的外部形式。
【解析】 这里应该是“不是……而是”的并列关系,而不是递进关系;是选择上的“应该,不应该”而不是事实上的“嘲笑或不嘲笑”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娓娓动听 泰然自若 大相径庭 唇亡齿寒
B.娓娓道来 怡然自得 大相径庭 千丝万缕
C.娓娓动听 怡然自得 势不两立 千丝万缕
D.娓娓道来 泰然自若 势不两立 唇亡齿寒
3.文中画线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桃花源并不是隐士的天地,那些凭借名声、学识、姿态相标榜的“高人”,也不能触及它。
B.桃花源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隐士天地,那些以名声、学识、姿态相标榜的“高人”,也不能触及它。
C.桃花源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隐士天地,那些凭借名声、学识、姿态相标榜的“高人”,也不能触及它。
D.桃花源并不是隐士的天地,那些以名声、学识、姿态相标榜的“高人”,也不能触及它。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朴学又称考据学。清代朴学的兴起,首先与清代文化的高度成熟关系密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学术上的争论最终促进了朴学的繁荣。
①清代人认为宋明理学空谈义理,把儒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丢掉了
②文化高度成熟的一个表现是图书典籍的极大丰富
③要想真正把握孔孟的精神,只有回到儒家原典中去寻找依据
④这直接带来了清代图书事业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