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850个字。
张扬个性,放飞作文
——探索合符目的、规律的写作教学模式
陈荣贵
写作是语文学习重头戏,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写作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新课程改革中最寄人文关怀厚望的焦点问题。
一、存在问题
不少人对写作有一种误会,认为写好作文就是要掌握文章作法、技巧,临时亦可请专家点化,然后照章办事、依法作文。于是从小学到中学,许多次的作文训练,教师总在“作前指导”上大用其心:津津乐道于开头结尾,反复叮咛要详略得当,不厌其烦地讲授表现手法之类;而在批改时、评讲时也在章法、结构、照应等上面耗精费神,至于学生对某一个人、某一种现象到底有没有真切的感受、深入的认识,似乎只是“其余事也”。于是,种种“为作文而作文”的有违科学、脱离实际的训练便层出不穷。
举个例子来说吧,学了《故乡》,赶紧让学生也写一篇热爱家乡风物或人情的文章,可孩子一直未离故土,看得熟了,倒看不出什么特别的美来;相反地,通过画报、影视或他人描述,倒发现不及外界美好富饶哩,有时甚至还能找到欠缺与丑陋来。学生一般不会高屋建瓴地看待事物,也不会专去捕捉灵光的物象,但为师者就是不察,硬在他们去捕捉出“美的山水美的景”“美的情操美的心”,这就违背了写作的规律,学生苦思冥想,怎么也“挖”不出牵肠挂肚的情思;只好牵强附会、胡诌一通,或套用范文上的现成句子交差,自然写不出理想的作文,达不到作文的真正目的。
二、归本溯原
我们首先应明确什么是作文,为什么要作文。这是作文教学的根本问题。
如果不用文学上术语的话,它其实就是用笔说话,文字亦即声音。说得稍微“文雅”一些,作文就是表达说话人独特的、真切的、高尚的情感体验,阐述对社会、人生的价值判断,尤其要对即时的现象抒写一已感受与认识。所以作文不只是语言问题,不只是文字的处理,如词语的运用,段落的组织,结构的安排等等。这些问题当然存在,但这只是表层的问题。在这些问题的背后,是写作主体对生活的思维能力,是写作主体对生活的思维反映,是写作主体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