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检测试题
- 资源简介:
约5120字。
课时素养检测
四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5分钟,56分)
一、基础应用(32分,选择题每小题2分)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问知。子曰:“知人。”
B.举直错诸枉
C.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
D.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解析】选D。A项中“问知”的“知”,通“智”;B项,“错”通“措”;C项“乡”通“向”。
2.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为仁由己(依靠)
B.在家无怨(古代大夫的家族)
C.举直错诸枉(邪恶的人)
D.举伊尹,不仁者远矣(全部)
【解析】选D。D项中的“举”意为“提拔”。
3.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天下归仁焉(句末语气词)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于)
C.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到)
D.能使枉者直(……的人)
【解析】选B。B项中的“于”意为“给予”。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与“非礼勿言”中的“言”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而名之曰褒禅
B.六王毕,四海一
C.素善留侯张良
D.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
【解析】选A。例句中的“言”与A项中的“名”均为名词作动词:“言”,说;“名”,命名。B项,“一”,数词作动词,统一。C项,“善”,形容词作动词,对人友好。D项,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长处,以……为短处。
5.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C.何事于仁,必也圣乎
D.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解析】选D。D项为一般句式,A、B、C三项为状语后置。
6.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根据孔子与樊迟的对话可知,樊迟和孔子所说的“知”指的是知人善任。
B.子夏称赞说:“富哉言乎!”是因为他认为孔子的话含意深刻丰富。
C.子夏举舜和汤的例子,是用来说明施政要知人善任,以达风行草偃之效。
D.孔子认为只有做到“克己”,让自己的德行完全合乎“礼”,并且能够“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才可以被称作“仁人”。
【解析】选D。根据原文“一日克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