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5月第一次考试试卷
-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11020字。
2021届高三语文5月第一次考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人们把批评家写小说称为“跨界”奇观,这其实包含着某种担忧—擅长“纸上谈兵”的批评家能否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其实,这种“跨界”的接受差异中隐含着一种“实践”高于“理论”的逻辑认知。
②从读者的角度来说,对批评家写小说的关注,除了包含着对批评家能不能写小说、能不能写出好小说的质疑,也隐含着读者对当代文学的不满足,他们实际上是期待批评家能够写出好小说的。随着新媒体和各种艺术形式的发展,读者的审美水平和审美期待越来越高,小说是越来越难写了。评论家李云雷说:“评论家写小说,可以让评论界与创作界更好地相互理解,更好地形成良性循环,甚至有可能催生出一种独特的文体—‘批评家小说’。”他在无意中回应了读者对批评家写小说的这种期待。
③从文学社会学的角度来说,文学包括生产、传播和消费三个环节。批评家写小说在文学生产上具有显著优势。批评家有开阔的文学史视野和高深的理论修养,这些为他们文学创作的高度自觉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作家路遥在准备写《平凡的世界》时,曾列了古今中外近百部长篇小说的阅读计划,后来完成了十之八九,其实他就是想获得或强化这种文学史视野。对批评家来说,这种视野在写作之前基本上已经获得了。当然,有些人担心批评家写小说可能会存在“掉书袋”和炫技现象。虽然钱钟书的《围城》也被有些人认为存在一定程度的“掉书袋”现象,但是这并未影响普通读者的阅读与喜爱。张柠的《三城记》也涉及了很多文学理论,但都像盐入水中一样,化入了文学形象当中,不仅没有给普通读者造成阅读障碍,反而增加了小说韵味。可见,批评家深厚的理论素养有利于批评家在写小说的时候自觉选择合适的写作方法。
④从文学传播的角度来看,也要坦率地承认批评家写小说在传播环节的优势。因为批评家自身对文学的鉴赏能得到认可,而且他们在文学界有一定的资源,所以有利于作品的传播。不过,批评家写小说在消费环节不会有任何先天优势。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说得好:“批评家写小说没有豁免权,读者不会对他们高看一眼或者低看一眼,无论怎样,还是要回到作品本身。”从根本上来说,批评家的合法性来源于他是普通读者的代表,一旦他脱离了这种合法性,他的批评也将失去有效性。批评家的身份主要是在一个相对专业的文学圈子里为人所知,相关的文学从业者对批评家身份是比较熟悉的,但是庞大的普通读者群体很少知道他们,且没有必要知道。批评家写出来的作品最终还是要脱离批评家的身份,以普通作品的朴素形式进入普通读者的视野中接受检验。
⑤批评家的小说能否经得住时间的检验,不是由哪一个人说了算的。批评界应该以平常心给这些作品以平常待遇,既无须违心溢美,也不能视而不见。我们要相信,那些优秀作品必将会在时间的放大器中发酵出无尽的生命力,嵌入文学史的星空。
(摘编自朱永富《批评家写小说,还是要让作品说话》)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基于“实践”高于“理论”的逻辑认知,人们对批评家写小说存在着某种担忧。
B.随着新媒体等的发展,读者的审美水平和审美期待越来越高,这是小说难写的主要原因。
C.批评家文学创作的高度自觉使得他们拥有了开阔的文学史视野和高深的理论修养。
D.在文学的生产、传播和消费这三个环节中,批评家的优势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读者、文学生产、文学传播和文学消费等角度对批评家写小说进行了分析论述。
B.文章第二段使用引证法,用评论家李云雷的话正面论证了批评家写小说是值得期待的。
C.文章列举路遥、钱钟书等人的创作实例,意在论证批评家创作不一定存在“掉书袋”现象。
D.文章以“担忧”开始,以“期待”结束,提出批评界应该以平常心对待批评家创作的小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代文学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读者在对批评家创作小说质疑的同时也充满期待。
B.大凡炫技的批评家,只要理论素养深厚,就能自觉选择合适的写作方法创作小说。
C.批评家写小说在消费环节没有先天优势,此时他已经不是普通读者的代表。
D.文学评论一般是专业人士看的,没有必要像普通作品一样接受普通读者的检验。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传承联大精神,找寻回归之路
记者(以下简称记):《西南联大启示录》从采访摄制到播出历时3年时间,这又是您持续8年对西南联大关注的提炼,你眼中的西南联大是什么样的?
张曼菱(以下简称张):当年为了“绝徼移栽桢干质”,清华、北大、南开等校南迁,西南联大应运而生。它是一部历史,是到现在为止还发现得不够、张扬得不够,大家认识得也不够的一部历史;它是大学史,是一部学校史、教育史、人文史。应该让它浮出水面,进入大众的视野,让它所蕴藏的财富,成为社会的财富和大众的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