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高考语文作文优秀范文
- 资源简介:
约3560字。
全国新高考Ⅰ卷(山东、广东、福建、江苏、湖北、湖南、河北)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名师下水文】
弱者非恒弱 强者当自强
随着国内广东疫情的反弹,最近,人们寒喧的话题转向了“你打疫苗了吗?”一句暖心问候,却道出了一个关乎身体健康的古老而沉重的现实话题。人们常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我们正处在人人创造财富、追求实现自我价值的新时代,身体健康是生存之本、立业之基、精神之源。一个人倘若没有了健康,相当于存折上排在最前列的关键数字“1”消失了,后面再多的“零”都是白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弱小了,它就会在世界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站不起来、直不起腰、说不起话。
1917年4月,还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的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体育之研究》,发表于1917年4月1日《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上。青年毛泽东对“国力荼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的状况,深感忧虑。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中,毛泽东看到了体育对增强民族体质、提倡武风、挽救民族危亡的重要作用。他阐述了体育“强筋骨、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的四大作用,同时提出了学校教育要“三育并重”,“体育占第一位置”的思想,奠定了毛泽东体育思想、教育思想的基础。对于他在建国后提出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为主的“新体育”精神,具有重要先导作用。
该文在第二节“体育在吾人之位置”中谈到: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青年毛泽东还进一步指出: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