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2022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15590字。
绝密★启用前
靖远县2022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
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类语言不同于动物语言只传递事实信息,人类语言还传递想象。“虚拟”的语言赋予了人类团结的力量和意义世界。至此,人类走到了食物链的顶端,才与动物彻底分开。语言不易留存,而文字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因为文字的中介,人类远远甩开了其他动物物种。文字的第二次认知革命之后,知识迭代的加快预示着人类实践范式变革的加快。古希腊推崇“哲学王”与中国儒家“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具有同样的理路,即知识是人类活动的组织和领导力量。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通过引用贝尔纳德•曼德维尔的话“知识会使我们产生更大和更多的愿望,而人的愿望越少,他的需要也就越容易满足”,阐明了人类实践史根本上是知识与愿望的矛盾史。
科学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第三次认知革命。从此,“知”的领地不断扩大,“不知”的界域不断后退,也在不断扩大。今天,宗教被科学击败表明科学知识在人类生存系统中处于中枢地位,求知目的性与科学精神成为理性的最高原则。随着人类认知速度的加快,自主创造历史的意识增强,未能预见的事就会越少,未能控制的力量对历史进程的影响就会越小,历史的结果和预定的目的就越加符合。基于世界的物质客观性基础上的可知性愈来愈成为哲学根基。
检验人类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自我建构意义的能力。人类对死亡和快乐的降临的不确定性是建构自己意义世界的前提。人类在死亡的确定性(必然性)与不确定性(死亡时间)的自由中构建了活动、创造、情感、遗存和不朽的意义世界。人类生存的意义是在现实与想象、同一和差异、联合与斗争等矛盾中展开的,矛盾的终结亦是意义的终结。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依据基因对人的寿命进行预测已经成为可能,把传统不可知的“死亡时间”变为可知。谷歌的一项研究报告称,该公司已开发出一种新人工智能算法,可预测人的死亡时间,且准确率高达95%。谷歌的这项研究发表在了《自然》杂志上。更为普遍的是,随着疾病知识的大众化,个体处于过度宣传、过度问诊、过度检测、过度治疗的环境与对疾病的恐惧之中,患病,特别是患不治之症的焦虑伴随人的一生。对疾病和健康预期的“过度知”和“过度是”,即“知”对“不知”的越位,破坏了人类生活的“自然状态”。人类的认识系统与实践系统具有同构性,实践史亦是认识史。
人工智能时代让我们意识到,历史总是以另一种形式复归,不求知是不可思议的,一味求知同样也是不可思议的。至今为止,人类知识界最重要也是最难的两个知识点——宇宙的起源和结局、人类意识的形成与工作机制——一旦被攻克,人类将很快接近知识的边界。
从“不可知”向可知、从“不可是”向可是迈进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纯粹理性”。18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对于“纯粹理性”的批判是因为要给人类实践自由留下地盘。而在大数据时代对于“纯粹理性”的批判就是要给人类留下数据的“真空地带”,给人类留下选择“不可思议”的自由。“认知越多未知越多”将实现历史大反转,未知世界越来越小。知识的终结也是认识论的终结,“不可思议”将会跌入“没有可思”的陷阱。
(摘编自余乃忠《大数据时代的认识论重塑》)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类与动物彻底分开,走到食物链的顶端,其中一个重要条件是语言赋予了人类团结的力量和意义世界。
B.第二次认知革命之后,人类实践范式加速变革,古希腊和中国儒学都认为知识是人类活动的组织和领导力量。
C.人类进入第三次认知革命后,认知的领地不断扩大,未知的领域不断缩小,科学精神成为理性的最高原则之一。
D.历史的结果和预定的目的越加符合,说明人类认识上未能预见的事越少,未能控制的力量对历史进程的影响越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把人类与动物的语言传递性质进行比较,论证文字在人类演进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
B.文章转述《资本论》中引用的话语,阐明知识与愿望的矛盾在人类实践史中的地位。
C.文章列举谷歌的一项研究成果,是为了论证人类在科学知识上的进步给人类带来的好处。
D.文章把“知”与“不知”等对立概念并举,辩证地阐述了大数据时代认识论的重塑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类建构自己意义世界是以对死亡和快乐的降临的不确定性为前提的,人类在不断消除矛盾的过程中获得意义。
B.人类对疾病的最佳状态是保持无知,对疾病和健康预期的“过度知”会破坏了人类生活的“自然状态”。
C.“纯粹理性”因为在认识世界上有不足之处,所以遭到德国哲学家康德的批判,在大数据时代也遭到批判。
D.如果人类能认识宇宙的起源和结局、人类意识的形成与工作机制,这将接近知识的边界,也接近认识论的终结。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中国滑雪场按核心目标客群分类
滑雪场类型 数量占比 客群定位 主要体现滑雪属性 雪场特征 客群特征 典型案例
旅游体验型 77% 旅游观光客 旅游属性 设施简单,只有初级雪道,位置一般在旅游景区或城郊 90%以上为一次性体验客户,客人平均停留时间为2小时 西岭雪山
大明山
狼牙山
城郊学习型 20% 本地居民 运动属性旅游属性 山体落差不大,位于城市郊区,有初、中、高级雪道 本地自驾客人占比很大,平均停留时间为4小时 南山/军都山/
万科石京龙/
探路者嵩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