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9月考试高三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38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1/9/17 21:35:29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4 总计:4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11760字。

  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9月考试高三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8页,23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准确地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2.作答时,看清题目要求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力争每道题做到规范答题。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即可。
  第Ⅰ卷  阅读题(72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献礼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以具有年代感的逼真生活场景、视角开阔的多维全景式刻画以及众多鲜活的人物形象,再现出百年前中国历史新纪元开创时刻的生动画卷。这些艺术形象此前已经在不同电视剧中,程度不同地得到过一些刻画,但像在《觉醒年代》中这样,紧密依托《新青年》杂志的传播轨迹,将多种多样的人物和事件共同组合成一幅完整而又多元、多元而又归一的群像作品还是第一次见到。
  这部电视剧在叙事结构上体现出一个鲜明特点:将百年前相继发生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建立中国共产党三大历史性事件相互贯通,对建党进行多维度全景式描绘,由此而产生一种美学效果——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先后成为建立中国共产党的两大必然而又重要的历史性步骤。
  如果说,从李大钊和陈独秀在日本早稻田大学首次会面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消息传来,叙述的中心事件是新文化运动,那么,从青岛问题凸显至陈独秀被营救出狱,主要叙述重点在“五四”运动;而从李大钊和陈独秀在长城谈话中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及道路选择到剧终,则主要叙述建党前夕的诸多人和事,风起云涌而又纷纭繁复的线索九九归一地共同指向一个中心——建党伟业的成就。
  从这个结构设置可知,全剧叙事的重心看起来在于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进程,而对建党过程主要采取侧写、渗透或贯穿于前两场运动的方式,但其实后者才真正是前者的叙事主旨。这种结构设计可以起到两方面作用:一方面突出建党这一开天辟地事件具有深刻的历史必然性,另一方面展示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作为先导性事件而成为建党运动的铺路石同样具有深刻的历史必然性。
  电视剧把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作为建党大业的先导性事件加以叙述,因而两大运动中的重要人物就必然被赋予中国历史新纪元开创者的正面历史地位及其意义。陈独秀被视为与李大钊一样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而又作用有别的人物加以叙述,毛泽东和周恩来等在“五四”时期的作用得以突出,胡适、蔡元培、鲁迅、钱玄同刘半农、易白沙、辜鸿铭等曾经发挥的正面作用得到直接描写,现代文学首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的写作和发表被浓墨重彩地渲染等,共同构成《觉醒年代》创作中的一次具有集成式意义的美学收获。为了突出这种多元归一的必然性,全剧体现出一种历史人物评价上的辩证法:多元道路选项中的任何一道选项,在当时无法未卜先知的有限条件下,都是一种道路选择的艰苦探索过程。
  在重绘这组多元归一群像的过程中,该剧在故事情节设计上体现了独特的叙述追求:以一刊、二人、三事和多元思潮为中心,组织全剧故事框架和塑造人物群像。一刊即《新青年》,二人即两个主角李大钊和陈独秀,三事即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建党三次历史性事件,多元思潮即保皇、复古、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社会主义等多种思潮。重要的是,以《新青年》杂志为基本叙事线索,由此展开全剧故事情节,有效串联起该刊创始人陈独秀和重要参与者李大钊的所有重要活动,重点强化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建党这三大历史事件之间的紧密联系,及其在多元思潮激荡中最终通向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作用。
  总之,该剧的显著突破,集中在有关百年前中国历史新纪元开创者群像的完整而多元的塑造上,传达出当代电视艺术创作者的美学自信和文化自信,对于今后同类题材艺术创作也有着启示和借鉴意义。
  (摘编自王一川《〈觉醒年代〉的美学突破:重绘新纪元开创者的多元归一群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电视剧《觉醒年代》是一部以一个刊物的传播轨迹将人物和事件组合成一幅完整而又多元、多元而又归一的群像作品。
  B.从李大钊和陈独秀在早稻田大学首次会面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消息传来,《觉醒年代》叙述的中心事件是新文化运动。
  C.电视剧《觉醒年代》正面叙述的是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进程,其中心和叙事主旨却是建党伟业的过程及成就。
  D.电视剧《觉醒年代》故事情节设计的独特叙述追求是以《新青年》为基本叙事线索,串联起陈、李二人的所有重要活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先概括性介绍电视剧《觉醒年代》,接着通过对比论证突出其在叙事结构和叙事追求方面的独特性。
  B.文章从美学角度评价《觉醒年代》,阐述其美学突破,指出其美学价值、文化价值及对其他作品的借鉴意义。
  C.文章的主体部分呈并列结构,从叙事结构、人物塑造和叙述追求三个角度对电视剧《觉醒年代》进行了评述。
  D.文章在阐述电视剧《觉醒年代》的美学突破时,既有整体性的概括,又有具体的.会举例分析,二者相互结合。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电视剧《觉醒年代》的成功取决于其人物形象的鲜活、生活场景的高度还原和全景式刻画视角的多维开阔。隙来、
  B.百年前中国历史新纪元开创者的多元群像得以在《觉醒年代》中辩证地重绘,折射出当代人们的文化自信。
  C.《觉醒年代》正面呈现了辜鸿铭等具有争议性的人物以及他们所做的艰苦探索,这也是本剧美学收获所在。
  D.如果没有多元思潮的较量,我国最终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也许更漫长,《觉醒年代》艺术地传达了这一观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近年来,“博物馆热”不断升温,“网红打卡地”成为不少博物馆的新标签。今后,博物馆又将迎来怎样的新发展?5月24日,国家文物局等9部门发布《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我国2035年要基本建成世界博物馆强国,引发广泛关注。
  然而,当前部分博物馆展陈仍存在观众需求感知不足、文物价值阐发不深、知识传播不到位等问题。《指导意见》提出,要提高博物馆展陈质量,深入挖掘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跨越时空的思想理念、价值标准、审美风范,以古鉴今、古为今用、启迪后人。“要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