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审题指导与病文升格示例:“称呼折射时代变化”
- 资源简介:
约4980字。
材料作文审题指导与病文升格示例:“称呼折射时代变化”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2020年,“打工人”一词火了!以往,人们把背井离乡外出工作的人称为“打工仔”;后来,年轻网民又用“加班狗”“程序猿”等不无贬义的词汇调侃压力大的工作。这些称呼体现出明显的集体焦虑和等级观念。如今,网络则借“打工人”泛指所有从事体力劳动或者技术劳动的人。“打工人”认知清醒——“生活里80%的痛苦来源于打工,但是我知道,如果不打工,就会有100%的痛苦来源于没钱”;“打工人”态度积极——“打工人,打工魂,打工人是人上人”,自认为有钢铁般的意志、炙热的情怀。“打工人”之所以流行,不仅仅因为它传递出了调侃与自嘲,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对抗焦虑的积极姿态;从“打工仔”“加班狗”到“打工人”,称呼的变化折射出了一代代年轻人心态的变化。
你如何看待这些称呼与变化?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解析】
这是一道现象类材料作文题,材料紧扣2020年度流行词“打工人”命制,写作命意指向“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人文情怀”(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在阅读其他内容前,你可以先思考:题目所给出的材料限定了怎样的写作角度,命题者的主要意图是什么,你能想到哪些与题目材料相契合的写作素材。并在笔记区列一个简单的写作提纲。
【思路点拨】
这道作文题在审题上没有设置障碍。材料罗列了从“打工仔”“加班狗”“程序猿”到“打工人”等一系列劳动者的称呼变化,揭示出“打工仔”“加班狗”“程序猿”等称呼体现了“明显的集体焦虑和等级观念”,“打工人”这一称呼“认知清醒”“态度积极”。材料和任务指令又限定了“从称呼变化看心态变化”的基本写作方向。
写作时,要善于多角度分析论述,比如可以从称呼内涵、情感态度和等级观念等多个角度切入,但最终要落脚到人格尊严的论述层面上。“打工”一词在改革开放初期从香港传入内地时,本身带有“被生活所迫”“不得不做”的意味,往往与“受雇于人”“背井离乡”和“工时长薪酬低”等关联——这是称呼内涵层面的分析;“加班狗”“程序猿”这类称呼反映出一些年轻人的消极态度,折射出职场人的无奈,容易让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