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内蒙古赤峰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17560字。
内蒙古赤峰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学者对世界史研究的宏观把握主要从两个维度出发。
第一个是发展。主要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按社会形态变革划分历史阶段,在不同阶段选取有代表性的“国家事件”分别加以阐述。这种观照视角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高度吻合,但言说方式却有把“世界史处理为国家史总和”的缺陷,未能体现世界的整体性。
第二个是分合。其来源有二:一是“纵横双线论”,即把世界历史进程按两条线路展开,一条是社会发展的纵向线路,一条是世界从分散走向综合的横向线路;二是国际史坛20世纪下半叶以来兴起的全球史观,即强调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互动,互动中的两者是“分”,互动的过程是“合”,互动规模、密度、机制的演变记录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漫漫长程。两个源头都把全球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在突破国家视角的同时,颠覆了长期笼罩世界史坛的欧洲中心论,这是值得高度肯定的。但从方法论的角度看,反对“中心论”是反对以某个中心为标准,反对将某个中心作为一切非中心的榜样,而不是全然否认中心的存在,完全否认主流与支流的区别以及强弱的分野。历史上的“合”远非一个平衡的、无差异的扁平世界。
显然,只讲发展和分合不能反映世界变迁的全貌。为此,提出观照世界历史的第三个维度——起伏,以此作为前两个维度的补充。
所谓“起伏”,其内容包括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族群、地区或国家的世界影响力及其力量对比,以及这种影响力和对比关系的演变机理与规律。提出观照世界历史的第三个维度主要基于如下考虑:
第一,反映世界历史的本质特征。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世界也是一个对立统一的矛盾体,世界内部的矛盾冲突以及由这种冲突导致的各种力量之间的此消彼长,乃是世界本体运动的内在品质;近代以后,伴随世界经济一体化,在资本规律的影响之下,不平衡是世界发展的基本特征,各经济体力量的对比始终处在变化之中,更是“全球社会”的基本性质。
第二,发展、分合只有与起伏贯通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逻辑体系。从发展角度看,发展的不平衡、不稳定性必然导致发展主体间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从分合角度看,无论分或合的静态局面,还是分合的动态过程,都会表现为各种势力起伏的状态和嬗变。可以说,不呈现起伏,发展和分合就变成只有过程没有结果的演绎和不曾完成的推理。何况,起伏也是影响发展环境与分合动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发展、分合与起伏,是世界史互为因果的三位一体,任何一环的缺位,都难保论说周延。
第三,完成从史家直觉到史学自觉的转换。起伏是一种客观现象,史学先贤早已注意到这一点。司马迁的古今之“变”,主要指的就是“势”的变化;斯宾格勒写《西方的没落》,其出发点和着眼点也不在一国一地内部的兴衰,而在于西方对外影响力的强弱;时下有人以“东升西降”概括世界格局。凡此种种皆说明,世界各种力量的“起伏之变”已被普遍意识到、感觉到和认识到,只是没有成为世界历史学的一个正式命题。第三维度的提出,将有助于把这种历史直觉变为一种史学自觉。
第四,现实的提示。史学从来不能无视现实。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认识、理解、解释这一百年变局,仅以百年为时段显然是短视的,必须从长线着眼,从世界变局规律中来认识。史学面临的这一新任务,提示我们考察世界历史需要有新的维度,对世界历史学科的建构需要有新的思考。
(选编自刘新成《起伏:观照与书写世界史的第三维度》)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研究历史采用发展的观照视角,是因为这种视角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高度吻合。
B. 分合维度不是否定中心的存在,而是否认了主流与支流的区别以及强弱的分野。
C. 发展、分合和起伏三位一体,互为因果,才能形成完整逻辑体系的演绎和推理。
D. 在第三维度的概念提出之前,世界各种力量的起伏之变就已经被普遍意识到了。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肯定了发展和分合两个维度的特点,然后提出第三个维度,论证结构清晰。
B. 文章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手法,突出发展、分合和起伏三个维度在研究中的作用。
C. 文章用司马迁等人的事例,说明起伏这种客观现象,早已被人们意识和认识到。
D. 文章从不同角度详细地论证了起伏维度提出的原因,角度清晰,论理全面透彻。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发展和分合两个维度虽然表现了对变化的关注,但还不能反映世界变迁的全貌。
B. 观照与书写世界史的第三维度,既立足于现实,又体现了社会历史的变化规律。
C. 史家直觉和史学自觉二者的相互转换,表明了第三维度提出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D.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我们也应该与时俱进,对世界历史学科的建构有新的思考。
【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是因为这种视角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高度吻合”错误,强加因果,原文是说“这种观照视角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高度吻合,但言说方式却有把‘世界史处理为国家史总和’的缺陷,未能体现世界的整体性”。
B.“不是否定中心的存在,而是否认了主流与支流的区别以及强弱的分野”错误,应该是“而不是全然否认中心的存在,完全否认主流与支流的区别以及强弱的分野”。
C.“互为因果”错误,偷换概念,应该“贯通”而不是“互为因果”。文中是“发展、分合只有与起伏贯通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逻辑体系”。
故选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华东政法大学大学生思想动态大数据研究中心副主任陈赛金对追星现象进行了长期观察和研究。他认为,青少年之所以容易产生偶像崇拜,是因为他们处于青春期,心理上急于摆脱家长的管束,对高度理想化、浪漫化的偶像产生一种特殊的情感依恋。
调查数据也支撑了这一观点。青少年追星的原因何在?18%的家长认为孩子被偶像的颜值吸引是其主要原因。另外,“崇尚偶像的内在品质与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