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毕节市2022届高三年级诊断性考试(二)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12920字。
毕节市2022届高三年级诊断性考试(二)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四个大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校、班级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单选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单选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祁《玉楼春》词有句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李渔《笠翁余集》别抒己见,加以嘲笑:“此语殊难著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余实未之见也。”苏轼少作《夜行观星》有一句:“小星闹若沸”,纪昀《评点苏诗》卷二在句旁抹了一道墨杠子、加批:“似流星!”这表示他并未懂那句的意义。“闹”字是把事物无声的姿态说成好像有声音的波动、仿佛在视觉里获得了听觉的感受。用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来说、这是“通感”或“感觉挪移”的例子。
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诸如此类,在普通语言里经常出现。譬如我们说“光亮”,也说“响亮”、把形容光辉的“亮”字转移到声响上去,就仿佛视觉和听觉在这一点上有“通财之谊”。又譬如“热闹”和“冷静”那两个词语也表示“热”和“闹”、“冷”和“静”在感觉上有通同一气之处,结成配偶。培根的想象力比较丰富,他说:音乐的声调摇曳和光芒在水面浮动完全相同,“那不仅是比方,而是大自然在不同事物上所印下的相同的脚迹”。这算得哲学家对通感的巧妙解释。
各种通感现象里,最早引起注意的也许是视觉和触觉向听觉里的挪移。亚理士多德的心理学著作里已说:声音有“尖锐”和“钝重”之分、那是比拟着触觉而来,因为听、触两觉有类似处。我们的《礼记•乐记》有一节美妙的文章,把听觉和视觉通连。“故歌者,上如抗、下如坠,止如槁木,倨中矩,句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孔颖达《礼记正义》对这节的主旨作了扼要的说明:“声音感动于人,令人心想其形状如此。”白居易《琵琶行》有传诵的一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它比较单纯,不如《礼记》那样描写的曲折。白居易只是把各种事物发出的声息——雨声、私语声、珠落玉盘声、鸟声、泉声——来比方“嘈嘈”、“切切”的琵琶声,并非说琵琶大、小弦声“令人心想”这种和那种事物的“形状”。一句话,他只是把听觉联系听觉,并未把听觉沟通视觉。
好些描写通感的词句都直接采用了日常生活里表达这种经验的习惯语言。像王维《过青溪水作》:“色静深松里”,或刘长卿《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寒磬满空林”和杜牧《阿房宫赋》:“歌台暖响”,把听觉上的“静”字来描写深净的水色,温度感觉上的“寒”、“暖”字来描写清远的磐声和喧繁的乐声,也和通常语言很接近,“暖响”不过是“热闹”的文言。诗人对事物往往突破了一般经验的感受,有深细的体会,因此推敲出新奇的词句。
按逻辑思维,五官各有所司,不兼差也不越职,像《荀子》所谓:“人之百事,如耳、目、鼻、口之不可以相借官也。”陆机《演连珠》第三七则明明宣称;“臣闻目无尝音之察,耳无照景之神。”《文选》卷五五刘峻注:“施之异务。”然而他自己却写“哀响馥若兰”,又俨然表示:“鼻有尝音之察,耳有嗅息之神。”“异务”可成“借官”,同时也表示一个人作诗和说理不妨自相矛盾,“诗词中有理外之理”。
(节选自钱钟书《七缀集•通感》,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通感这种现象在普通语言里也经常出现,譬如我们常说的“热闹”和“冷静”这两个词语自身就有听觉和触觉通同的情况。
B.培根认为音乐的声调摇曳和光芒在水面浮动都是大自然在不同事物上所印下的相同足迹,从哲学的角度解释了通感现象。
C.最早受到关注的通感现象也许是视觉和触觉向听觉的挪移,亚理士多德的著作和中国古代的《礼记》中就有相关的内容。
D.歌者“累累乎端如贯珠”的意思接近李商隐所说的“珠串咽歌喉”,是说歌声具有珠子圆满光润的特点,听觉沟通视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头从李渔和纪昀对宋祁和苏轼诗词的评价切入,提出并且证实了通感这种未曾被批评家关注到的手法。
B.根据文章观点,通感可以理解为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相互交通,如颜色有了温度就属于通感。
C.文章引王维、杜牧等人的诗句,证明了诗人对事物往往能突破一般经验的感受,用日常语言写出新奇的词句。
D.钱钟书先生学贯中西,知识广博,在论述过程中旁征博引,例证信手拈来,语言幽默风趣,见解独到深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子期谓“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子期谓“洋洋兮若江河”,这证明了声音似乎会有形象。
B.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写琴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这和《礼记》“上如抗,下如坠”的情形相似。
C.文中所引《琵琶行》一节只是把听觉联系听觉,用声音比方声音,并未把听觉沟通视觉,所以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通感。
D.陆机认为耳目并不相通,但他在“哀响馥若兰”中却把视听结合起来,说明诗歌创作并不一定遵从逻辑思维,自有一套“理外之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近日联合发布《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自2022年3月1日起施行。该规定的出台,就是要规范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活动,保护广大网民的切身利益,促进互联网信息服务健康发展。
随着算法应用的日益普及深化,算法不合理应用导致的问题也深刻影响着正常的传播秩序、市场秩序和社会秩序。有时苹果手机的用户看到的商品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