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南州罗甸县2022届高考热身模拟语文试卷(一)
-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12510字。
一、现代文阅读(36)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新中国精神是指新中国成立以来,与不同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相伴随的具有引领性的精神品质,它与文学创作及文学经典的生成密切关。国家意志与文学实践的互动对新中国精神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产生了众多文学经典作品。新中国精神生成一般需经过“审美转换、审美感召、理论批评”三个环节互相制约辩证的发展的过程。
第一,新中国精神需要经历一个审美转换过程,也即将精神落实到具体的文学生产机制的运作中。用审美转换来指称新中国精神与文学的有机联系,是因为文学作为一种精神生产,总是受到国家意志的规定和限制,需要在新的时代精神状况中调整自身的应对方式和运作方式。新中国文学总会随着时代发展不断调整自身的姿态,逐渐确立新的存在方式并生成新的文学经典。以这种动态发展、辩证的眼光考察新中国文学生产机制的变化,可以更好地探索文学经典的形成轨迹。在这个过程中,国家意志、作家群体和人民群众三者之间构成一种互动关系,并体现在文学机构、文学政策、评奖机制、传播机制、文学创作、文学理论与批评等多重因素复杂交织的网络之中。在新中国前30年文学的生产机制中,国家意志、作家群体、人民群众三者的关系非常紧密。国家意志在政治立场、写作题材、表达内容、艺术形式等观念层面对文学进行引导和规范。这一时期的文学是在1949年前的 “工农兵文艺”传统和 “左翼文学”传统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的时代背景要求作家从五四新文化的精英的、启蒙的立场,转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人民的、大众化的立场。在调整并适应了新的文学生产机制之后,文坛产生了大量优秀作品,呈现了新中国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历史经验,并引领了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
第二,新中国精神需要文学提供审美感召力。政治审美是国家意志楔入个体情感结构的重要手段,国家意志往往通过“文学”的形式,以感性形象召唤民众。“政治作为人的一种生存向度,也是情感的、感性的人的活动,在其中投入了人的诸多感性力量,包含着人的激情、想象、生命意志乃至性情气质。”人的审美感性是政治实践的重要依凭对象,而政治美学实践往往需付诸一系列符号、话语、仪式等感性形式,并以此影响人的情感。在《创业史》中,柳青试图通过新的英雄人物来引领时代潮流,他让梁生宝作为党的代言人,不断通过政策解说和身体力行农民进行思想改造,并巧妙地将梁生宝塑造成一个大公无私同时又有一点傻里傻气、实则大智若愚的青年。这种人物对形象的美学处理巧妙地弥合了国家意志与人民群众的心理距离。即使是寻根文学,虽然看起来是以文化寻根或者个人化记忆的面目出现,但依然与政治意识形态之间存在着某种隐秘的美学关联。如阿城的《棋王》,它叙述的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那段历史,但却以个人化的叙述风格呈现出鲜明的特征。因此,新中国精神的形成,离不开新中国文学的感性参与。之所以始终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据重要位置,也正是因为其作为意识形态的一种审美形式天然具有情感召唤作用。
第三,新中国文学经典的生成离不开理论批评话语的介入和阐释。1949年以来,从十七年文学经典的形成,到新时期以来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 “改革文学”“寻根文学”等各种文学观念、文学思潮的演变和更替,有的是受到政治意识形态的支配,有的则是文学内部为寻求新的观念突破而引起的自发性变革。在不同时期,判定文学经典的评价标准是不同的,而且评价标准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受到理论批评话语的支配和影响。十七年文学的“经典性”认定,不仅是政治意识形态和理论批评高度统一的话语实践的产物,而且受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及批评的深刻影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强调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要求文学创作要把握好特殊和一般、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从而准确地反映历史、描述现实、刻画人物。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或革命现实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表现形态,它作为一种占据支配地位的理论批评话语,使新中国文学产生了一大批典型人物、典型性格,这些文学形象为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感性的道德人格形象,并逐渐成为新中国精神构造的一部分。
(节选自蒋述卓,李石《新中国精神与文学经典的生成》,《中国社会科学》2021年2月25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3分)( )
A、新中国精神是不同时期重大历史事件带有引领性的精神品质,与文学创作及文学经典的生成密切相关,国家意志与文学实践对其发挥重要作用。
B、为了更好地探索文学经典的形成轨迹,新中国文学总会不断调整自身的姿态,确立新的存在方式,并生成新的文学经典。
C、新时期文坛产生了大量优秀作品,并引领了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是因为作家调整并适应了新的文学生产机制。
D、判定文学经典的评价标准因时期而变化,而且评价标准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受到理论批评话语的支配和影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3分)( )
A、文章开篇提出中心,全文主要围绕新中国精神形成及文学经典生成过程进行阐述。
B、文章论证思路清晰,每段首句概括引出下文,围绕各论点进行辩证分析,强调作者观点。
C、文章在论证新中国精神与文学经典关系时,采用递进的论证方式,多角度进行论证。
D、文章第二段用柳青的《创业史》、阿城的《棋王》例子意在论述新中国精神的形成,需要文学提供审美感召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3分)( )
A、作者认为,文学作为一种精神生产,总是受到国家意志的规约和限制,要用审美转换来指称新中国精神与文学的联系。
B、只要国家意志在政治等方面起引领和规范作用,就会产生大量的经典作品并引领社会主义的发展。
C、文章第四段举各时期文学经典形成主要为了强调经典文学受时代评价标准和理论批评话语的影响。
D、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理论批评话语,使新中国文学产生一大批文学形象,逐渐成为新中国精神构造的一部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自古以来,人类对太阳充满了好奇,通过各种方式对其进行了观测和研究。目前典型的太阳探测器,如2006年10月美国发射的世界第一对孪生太阳观测卫星——日地关系观测平台,对太阳黑子爆发进行了三维成像,帮助科学家们研究太阳周边环境以及太阳活动对整个太阳系造成的影响;2009年1月,俄罗斯发射了“科罗纳斯”太阳探测卫星,探测太阳内部结构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