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2022年高中语文高考备考二轮模拟试题(一)
- 资源简介:
共25题,约20080字。
2022年高中语文高考备考二轮模拟试题(一)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金文中,“勇”主要有两种写法,强调的是力大敢为和勇武。在篆文中,“勇”出现了新的写法,即从甬从心。可见,勇作为一种评价,开始向人的心理意志方面延展,不仅指人的行为勇武,还指人的意志强大。上古时期人类最主要的活动是与恶劣的生存环境作斗争以及群体之间的斗争,勇德最主要的内涵是开辟生存空间和战争中的勇武。勇德最初是个体克服对危险和死亡的恐惧的品质,是一种用于斗争和生存竞争的自然德性。
在先秦时期,勇德有很高的地位,勇是坚守“义”所不可缺少的德性。孔子说:“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不仅如此,孔子还将仁、智、勇三者并举,视此三者为君子人格所必备的三要素——“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但孔子在重视勇德的同时,也对勇德进行了明显的限制。比如,《论语•阳货》有云:“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孔子似乎把勇视为一种没有特定道德价值指向的能力,勇就是“不惧”,为善和为恶的“不惧”都可以称作勇。可见,在孔子这里,勇德不能独自构成一种伦理德性,仍属于自然德性。
孟子和荀子对勇德进行了重构,使之具有道德内涵,成为独立的伦理德性。孟子的做法是对勇德进行分类,明确地区分“小勇”和“大勇”:前者是基于一己之私产生的自然情感反应,是纯粹的、自发的情感冲动,没有自觉的道德目的;后者是基于道义而生发出来的道德情感及行为反应,是以道义知识和道德情感为基础的自觉选择,具有明确的道德意义。可见,孟子所言的“小勇”属自然德性,“大勇”属道德德性。
荀子对勇的意义划分更为细致:“狗彘之勇”“贾盗之勇”“小人之勇”,此三者,或浑不知义,或见利忘义,或死而不义,只有“士君子之勇”才是“见义勇为”,乃道德之勇。孟子和荀子分别对勇进行了大小之分和贵贱之分,其划分标准具有明确的道德指向,只有合乎道义的勇才配称作勇德。
虽然孟子和荀子对勇德进行了道德化的重构,但他们总体上仍然是承袭了孔子对勇的一个基本理解,即不惧危险,而且把勇德局限为一种政治生活中维护道义的德性。至宋明时期,理学家保留了先秦儒家对勇德的阐释,同时又赋予勇德更加积极的意义,对勇有了新的理解,勇德不仅是一种包含道义内涵的道德德性,更是一种成就道德自我的“为己之德”。陆九渊认为达致仁者的困难在于“己私难克,习俗难度越耳”“己私之累人,非大勇不能克”。可见,在理学家这里,勇德被用于整个道德生活,是摆脱积习和不当私欲的束缚、坚守道德信仰、成就理想人格的刚强意志力,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称之为道德勇气。
(摘编自赵永刚《勇德培养的三个基本问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汉字中“勇”字的书写变化,可以解读出不同时期的人们对“勇”字的理解所发生的变化。
B.孔子将勇与仁、智并举,视之为君子人格的必备要素,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勇德在先秦时期的地位很高。
C.与孟子、荀子对勇德的理解中所具有的道德德性相比,孔子并没有关注到勇德的道德层面。
D.孟子和荀子虽对勇德进行了重构,但总体上仍然承袭了孔子的基本理念,到宋明时期,理学家对勇德有了新理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二段引用《论语》中的言论,是为了论证孔子对勇德的重视。
B.文章在论述孟子和荀子对勇德的重构时,分别从“大小”“贵贱”两个层面展开,论述充分、详实。
C.文章使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述了宋明理学家与先秦儒家对勇德的理解的不同,体现了勇德思想的发展。
D.文章思路清晰,在结构上先引出话题,然后按时间先后顺序,层层深入地对勇德展开论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各项中对应关系恰当的一项是( )
A.“帝桀淫虐有才力,能伸钩索铁,手搏熊虎”——勇德的自然德性
B.“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勇德的道德德性
C.“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笃周祜,以对于天下”——勇德的自然德性
D.“如官容奸吏,家留盗虏,日积忧患,而不勇于一去之决,谁实为之”——勇德的自然德性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娱乐的功能越来越扩大化,娱乐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消遣的主要方式。当娱乐化的目的成为大众传媒追求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目的时,娱乐功能就会被泛化,影响甚至是取代其他的功能,人们在追求娱乐的过程中逐渐丧失自己以至于被娱乐所吞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