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平凉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联合调研语文试卷
-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16220字。
高三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仔细研读鲁迅的文字,我们会发现,他不喜欢体系化、概念化的思考,而是擅长以一种特别的、富于洞察力的文学视角来透视层累的历史和鲜活的现实,从而激发深层的人文和价值思考。
早在1908年,时为留日学生的青年鲁迅就在当时的留学生刊物《河南》上先后发表《文化偏至论》《破恶声论》,提出“人立而后凡事举”“尊个性而张精神”“人各有己,而群之大觉近矣”等主张。萌发于此时的“立人”理想,成为后来贯通鲁迅思想的核心线索。今天大家所熟知的“改革国民性”“觉醒”“进化”“真的人”等与鲁迅文学密切相关的词语都是以“立人”为底色的。
“立人”首先指追求个体的精神进化,通过文学翻译和创作来唤醒沉睡的民众。不同于当时流行的富强话语和国人对西方物质文明的艳羡,青年鲁迅创造性地将对于进化的信念聚焦在人的精神层面,强调作为个体的人的进化,这一思路可说是后来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声。
“立人”还意味着反抗压迫,追求平等。鲁迅早年思想虽然和尼采哲学有极大关系,但他却不似尼采崇尚强者,而主张“弱者自强”。在列强竞逐、弱肉强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流行的年代,鲁迅的这种反潮流显得尤为可贵。
鲁迅对于“立人”问题的关怀并不局限于中国,而有着某种世界主义之眼光。甚至可以说,“立人”理念的确立本身很大程度上就同鲁迅对当时世界格局的观察有关,这种观察当然也主要是通过文学来达成。在东京时期,立志从事文学活动的青年鲁迅就对弱小民族的文学作品多有留心,在译介方面用功尤勤。回国后的鲁迅对于苏俄文学、革命文学的关注,乃至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都有着某种世界主义的色彩,蕴含着反抗压迫和追求平等的诉求。
平等对于鲁迅来讲并非简单的物质均等,其首要乃在精神的维度。在为俄文译本《阿Q正传》所作的序言中,他说:“别人我不得而知,在我自己,总仿佛觉得我们人人之间各有一道高墙,将各个分离,使大家的心无从相印。这就是我们古代的聪明人,即所谓圣贤,将人们分为十等,说是高下各不相同。其名目现在虽然不用了,但那鬼魂却依然存在,并且,变本加厉,连一个人的身体也有了等差,使手对于足也不免视为下等的异类。造化生人,已经非常巧妙,使一个人不会感到别人的肉体上的痛苦了,我们的圣人和圣人之徒却又补了造化之缺,并且使人们不再会感到别人的精神上的痛苦。”这种对平等的精神性理解有相当深度,并且为诸多来自弱小民族或后发国家的有识之士提供了理论灵感。
日本学者竹内好曾指出鲁迅思想具有“抵抗”特质,拒绝简单从外部输入意识形态和抽象理论。他进而认为,日本近代以来所形成的“优等生文化”,恰恰是单向度学习西方列强的产物,是缺乏真正主体性的文化。竹内好的反思可看作是鲁迅精神平等思路的一种重要推论,并且在日本思想界产生了持久深远的影响。
在我们的另一个东亚邻邦韩国,鲁迅的影响同样巨大。早在20世纪20年代鲁迅即被介绍到朝鲜半岛,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具有研究性质的文章。之后,鲁迅的文学与思想逐渐大量传播到韩国,他也成为韩国家喻户晓的中国文学家和思想家。韩国知识圈对鲁迅的接受,植根于自身独特的历史处境,他们更多地关注鲁迅文学的批判特质、面对压迫的觉醒与反抗意识。我们不妨说,鲁迅“立人”理想中所包蕴的对人的主体性和人之平等的强调,已成为近代以来东亚地区乃至广大后发国家和地区的普遍性诉求。
(摘编自孙鹤云《今天如何理解鲁迅的“立人”思想》)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鲁迅提出的“人立而后凡事举”等“立人”思想,成为贯通鲁迅思想的核心线索。
B.鲁迅通过文学达成对当时世界格局的观察,确立了着眼于世界主义的“立人”理念。
C.在为俄文译本《阿Q正传》所作的序言中,鲁迅表达了对精神上的平等的深入思考。
D.在弱肉强食的年代,鲁迅主张“弱者自强”,表达出反抗压迫和追求平等的诉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主要从鲁迅“立人”思想的提出、内涵、意义及巨大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B.文章将鲁迅早年思想同尼采的对比,意在指出鲁迅思想的深刻性已超越尼采。
C.文章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说服力。
D.文章中的“首先指”“还意味着”等体现了文章在论证时层次分明、思路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立人”思想萌发于鲁迅留学日本时,强调追求个体的精神进化,还意味着反抗压迫、追求平等。
B.“立人”思想不仅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声,也为诸多弱小民族的有识之士提供了理论灵感。
C.鲁迅提倡的平等并非物质均等而是精神上平等的思想,曾在日本思想界产生持久深远的影响。
D.鲁迅在韩国家喻户晓,他文学的批判特质、面对压迫的觉醒与反抗意识深为韩国知识圈所关注。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科学家迪斯科版《种太阳》在网络上非常火,一群科学家跳起现代舞来简直毫无违和感,这让人感到意外。为什么要跳《种太阳》呢?因为他们真的在造一个“太阳”。这客观上起到了宣传的作用,引发了公众对“人造太阳”的关注。
到底啥叫“人造太阳”呢?简单说,就是科学家想在地球上建造一个装置,模拟太阳发光发热释放能量,一劳永逸解决人类的能源问题。这个听起来极其疯狂,甚至有点魔幻色彩的事情,真的能实现吗?
已经有一个太阳了,为什么还要再造一个太阳呢?要说清这个问题,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