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市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年级易错题回顾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17410字。
2022届高三年级易错题回顾测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黄河文明是与两河流域文明、尼罗河文明、印度河文明齐名于世的大河文明,其求新求变的文化精神,使它在人类古文明史中独树一帜。而以往,变革精神这个黄河文明的显著特色一直未被重视,人们总是给这种平原流域文明冠以保守性的特征。
这种认识误区,主要源自黑格尔的影响。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认为:“平凡的平原流域把人类束缚在土壤上,把他卷入无穷的依赖性里边。”这便是将平原流域的农业文明打上保守性特征的基础性论述。
人类早期文明受到地理环境很深的影响,是没有异议的;平原流域文明有其保守性的一面,也可以找到不少例证。但我们也必须明白,对一种文明历史属性的判断,最根本的还是要回到实证的历史中。而一旦回到实证的研究领域,我们就会发现一个明显的事实,那就是在中国黄河文明的古老基因中,持续活跃着求新求变的思想要素。
黄河文明的经典之作、出于周初人之手的《周易》的第四十九卦是“革卦”,意为推行变革并取信于民众,前景就至为亨通。解释革卦的《彖传》曰:“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不仅表达了求变之意,而且倡导顺乎天而应乎人的革命性变革。后世对“革卦”及其传文的阐释,也都强调了变革、革命的正当性和合法性。
这样一种强调求新求变的思想,既是历史本身的观念反映,也反过来催生历史的变革和发展。中国早期文明道路,就证实了这种历史的变革。就核心观念而言,夏代尊崇君主,殷代尊崇鬼神,周代尊崇礼法,三代各有不同的治国原则,文化观念的变迁也清晰可见。
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同人类早期文明史上著名的几大文明相比也是较为突出的。譬如作为古埃及文明基本标志之一的象形文字,在长达三四千年的历史中并没有大的进展。而作为黄河文明主要标志的汉字,从殷商的甲骨文,经过金文、大篆、小篆到隶书,即从类似象形文字的甲骨文,发展到接近今天汉字形态的隶书,只有千余年的时间。
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深深影响了政治文明的进程及其特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变革,正是这种文明内生性的历史巨变。即使在秦统一中国之后,中国的政治体制也不是一成不变,不管是其政治体制的核心官僚制度,还是经济制度、选官制度等方面,从秦到清发展变化的脉络也清晰可循。以往有一个说法,说中国的这段历史停滞不前,这可以看作是黄河文明保守性的例证。其实,这完全是一个认识误区。事实上,古代中国在平原流域丰厚的土壤上,创造了早于西方千余年的中央集权制度、公平选才的科举制度、取代贵族世袭的官僚制度,更是创造了直接影响西方政治进程的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马克思曾说:“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罗盘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这无疑是对黄河文明求新求变及其创造能力的最高褒扬!
对于黄河文明中求新求变的思想要素,我们要特别重视。它既是这种具有鲜明地城特色的大河文明的独特之处,也是身处新的大变革时代的当代国人需要从先民身上汲取的思想营养和宝贵品格。
(摘编自李振宏《谈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黑格尔认为黄河文明极具保守性,他的观点对后人如何评价黄河文明影响甚大。
B. 黄河文明尽管存在受地理环境影响深、具有保守性等不足,但创新精神更为显著。
C. 《周易》中的“革卦”肯定了推行变革的重要性,并用汤武革命的史实予以阐释。
D. 《周易》传达的变革思想,是三代历史变迁的观念反映,也影响了先秦的历史巨变。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指出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一直被人们忽视,这为本文立论提供了事实基础。
B. 文章以黑格尔的看法和埃及象形文字为论据,从反面论证了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
C. 文章既纵向展现中国历史发展,又横向将黄河文明与几大文明比较,增强了说服力。
D. 文章从历史事实和权威论断两方面入手,反驳了中国从秦到清停滞不前的传统看法。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于一种悠久的文明,历史实证的研究有助于发现它所包含的求新求变的思想要素。
B. 从汉字和古埃及象形文字发展历史来看,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作用不尽相同。
C. 商鞅说"五霸不同法而霸",他所说的史实,可视为《周易》中变革思想的实践。
D. 如果认为黄河文明意味着保守,就无法解释古代中国长期走在世界前列的历史事实。
【1~3题答案】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偷换概念。“黑格尔认为黄河文明极具保守性”有误,根据第二段所引黑格尔的话语“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认为:‘平凡的平原流域把人类束缚在土壤上,把他卷入无穷的依赖性里边。’”可知,他评论的是“平原流域的农业文明”,而非“黄河文明”。
B.曲解文意。原文是“人类早期文明受到地理环境很深的影响,是没有异议的;平原流域文明有其保守性的一面,也可以找到不少例证”,可见“受地理环境影响深”是人类早期文明的特点,并非“不足”。
C.内容混淆。原文是“解释革卦的《彖传》曰:‘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可见“用汤武革命的史实予以阐释”的是“解释革卦的《彖传》”,而非“革卦”本身。
故选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5头原本栖息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的野生亚洲象一路北上,迁徙数百公里,且有继续迁徙的趋势。罕见的“象群北迁”引发全民关切,形成一堂生动的生态文明教育课。
眼看着大象“旅行团”一路“逛吃”北上,有关各方围绕“大象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为何离家”“如何回家”“如何保护”等问题展开研探和科普,人们重新认识了野生亚洲象作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生存状况以及云南为保护亚洲象所付出的努